微閱讀時代,怎樣閱讀?
信息時代到來,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等移動終端“飛入尋常百姓家”,“拇指文化”應運而生。一鍵搜索即可獲得想要的信息,人們不再需要埋首書山就能將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網打盡。深閱讀不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而借助電腦、手機、電紙書等工具隨時隨地、偷閑閱讀成了一種潮流,君不見地鐵公交上總有“手不釋機”的人,街頭巷尾也不鮮見拿著移動設備看書的人。人們把這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稱作“微閱讀”。
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快節奏的社會發展催生快節奏的生活步伐。煮一杯香茗,找一個陽光溫煦的角落,安靜地捧一本書閱讀成了一種奢求,傳統意義上的“大閱讀”日漸遠離平民生活,閱讀和思考將越來越成為稀有之物。
另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漏洞頗多,很多書籍,無論是文學經典還是流行讀本,都能在網絡上找到電子版本且能免費下載。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讀書更多是一種消遣是一種娛樂,既然有免費的書籍可以看,為什么還要花錢去購買。
微閱讀讓人們在生活中的“垃圾時段”得到了充實,這個簡單地由讀者和一臺移動終端構成的便捷閱讀空間迎合了“快餐化”獲取信息的需求,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隨著微閱讀時代的到來,傳統閱讀模式是否就該擱置?這種碎片化的閱讀能否真正提高國民的綜合素養,還是只是“娛樂至死”的一種外化體現?
摒棄或發揚,誰來作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評論家張頤武說,微閱讀崛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只是閱讀平臺的轉移,并不意味著閱讀的根本消失,反而閱讀量會有所增加。原來很多紙質書不太引人注意,而現在可以通過一種簡便閱讀方式讀到一些東西,這是一種進步。然而他也提到,微閱讀確實還是相對膚淺,電子書往往是一帶而過,不能很細致地閱讀,更不用說閱讀后的“咀嚼”、溫習。
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名譽主席、作家張天芒則表示,微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有其雙面性,但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如果引導利用得好,還可能催生一種經典文體。她認為,給微閱讀扣上“閱而不讀”的帽子不合適,如果作品的內容有足夠的吸引力,哪怕就是一句話也會十遍、百遍地回味。
深圳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吳晞借用易中天先生的比喻說,閱讀的關鍵在于吃的是滿漢全席還是垃圾食品,至于用什么樣的器皿,則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技術的進步而與時俱進、常變常新的。
“微閱讀也催生了一種新興的文學方式——微文學、段子文學、微小說。”張頤武教授這樣說道,“有時它是會心一笑,與人幽默;有時又像禪宗的讖語,言簡意長;有時卻是寸鐵殺人,字字見血。”在他看來,微閱讀只要不妨礙人們思考,那么為其留下一方空間也是應當。
筆者在針對普通讀者的一份隨機調查中了解,大部分讀者對微閱讀持歡迎態度。有受訪者表示,平時對文學經典不太關注,往往是由電子書引發了閱讀和收藏興趣,這個過程中微閱讀扮演了一個媒介的角色。然而也有受訪者提及,因為微閱讀的興起,在一種潛移默化中打消了去閱讀紙質書籍的念頭。山東大學對近400名在校理工科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3%受訪者表示平時會用一定時間接觸文學作品,幾乎從來不讀的占6%。文學閱讀的面也比較窄,以通俗讀本為主。
讀者選擇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時,決定因素是其閱讀動機,而對一般讀者而言,閱讀動機不外乎增長見聞、獲取信息和娛樂消遣三種,微閱讀完全能滿足這種動機且更加方便快捷,反而傳統閱讀對時間和空間有一定的“挑剔”,隨時隨地帶著一本書畢竟不現實。
這不是“雅”與“俗”的較量,亦非“傳統”與“現代”的角逐,而是人們在物質文化生活滿足后產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只有選與不選之分,沒有是非對錯之別。當微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閱讀”逐漸式微,雖然有種種呼吁和倡議,但這種形勢仍難逆轉,究其原因還是在讀者。
(編輯:子木)
· | 見仁見智:也說閱讀的藝術趣味 |
· | 閱讀能靠立法推動嗎 |
· | 全民閱讀立法已列入國家立法計劃 |
· | 給閱讀一個新理由 |
· | 經典緣何“讀不下去”?閱讀經典需導讀和特定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