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傳統故事的國際化呈現
《白蛇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以此為原型的電視劇、電影也是拍了又拍。但將其改成舞臺劇,卻鮮有導演敢于嘗試。一切都在舞臺上現場呈現,沒有特技和后期修飾,故事要講出新意,還要讓人看得有樂趣,難度可想而知。但中國國家話劇院田沁鑫導演的這版舞臺劇,卻扎實地在舞臺上立住了根,在《白蛇傳》的老故事上,生出了新枝,開出了別樣的花朵。
關于舞臺劇《青蛇》,其中一個頗有趣的看點是它的國際主創團隊。除了原著是香港作家李碧華之外,本次服裝與造型設計亦是香港的陳顧方,她是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最頂尖的服裝指導之一,入行20年,作品超過80部,曾以《倩女幽魂》榮獲金馬獎,此次《青蛇》中兩位女主角的服裝與造型,令人耳目一新。作曲和燈光設計來自英國,舞美設計來自德國,3位主創都由蘇格蘭國家劇院推薦,使該劇得以在本土團隊基礎上,融入國際藝術家的能量與智慧。
單以舞美設計中的水循環系統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有深意的設計。為了讓這個發生在西湖邊的故事達到夢幻效果,德國舞美設計師莫爾·海恩塞爾以江南民居“版筑泥墻”為靈感,重現了江南瓦舍檐角、窗欞、亭臺中的靈韻,并以石板的墻面和地面寓意男性,不斷循環流動尋找出路的水寓意女性。整個舞臺看似簡潔無物,但用水量卻達到20噸,并會被迅速排干,3層防水措施保證舞臺“滴水不漏”。其中“水漫金山”一場戲,演員在水幕中間穿行,卻滴水不沾。蘇格蘭燈光設計師娜塔莎·奇弗斯則通過多媒體與燈光的配合,以水和霧營造出飄渺虛幻的神話世界,整個舞臺幾乎就是煙雨迷蒙的夢中江南景象。應該說,此次的國際主創團隊合作,既為舞臺提供了新鮮的視覺元素,也在創作過程中形成了微妙的互動,并最終決定了作品的完整氣質。
當然,這花朵中最耀眼的,莫過于舞臺上的演員。《青蛇》中的表演,絕非傳統意義上的“話劇”表演,除了舉重若輕、掏心掏肺的臺詞功底和聲音表現力之外,《青蛇》一劇更重要的突破在于舞臺形體表演上的創新與探索。不僅是白蛇和青蛇的“妖”之身份需要演員以特別的身體語言去詮釋,在整部劇中,群戲演員在僧、人、妖的幾重表演中,亦做到了轉換自如,使得角色在臺詞之外,多了一個有效和便捷的渠道與觀眾達成快捷交流。
中國當代戲劇在表演方法上,偏重于現實主義風格的表演,而對演員的形體表意能力和手段,缺乏有效開拓。當《三個黑故事》《安魂曲》《外套》這樣的國際劇目進入中國后,戲劇界人士和觀眾開始意識到形體表演對于戲劇舞臺的高度凝煉表達和直抵人心的作用,但戲劇教育和創作實踐的斷層已然形成,在這方面意欲進行探索的導演常常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青蛇》有幸得到了兩位在舞臺上錘煉已久的女演員:袁泉和秦海璐,更幸運的是,這兩位女演員都是京劇的刀馬旦出身,過硬的童子功為她們在舞臺上妖柔飄忽、百轉千回的身段提供了可能的基礎。同樣曾學習京劇刀馬旦的導演田沁鑫,亦有機會在舞臺上將其所熟知的戲曲表演手段加以變形和運用,使觀眾能夠有機會看到一些極為簡潔干凈的角色造型,但又不會產生看戲曲動作的抽離感。同時,一直對現代舞和舞蹈劇場情有獨鐘的田沁鑫,也將現代舞蹈的語匯融入了表演設計里,這使得袁泉和秦海璐這兩條“蛇”,能以形體表演在舞臺上有效地跨躍“妖”與“人”的界線,自如切換身份,而無需過多借助臺詞來引導觀眾。
《青蛇》的創作歷時10年,劇本六易其稿,演員在舞臺上摸爬滾打、渾身青紫,正是這樣的扎實付出,才有了今日的光華綻放。而這樣認真精致的作品,恰恰是今日浮躁的戲劇舞臺上最缺少的真金。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