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制作形成鏈條 本土影片深入人心 北京影視產業強勢崛起
北京電影節落幕了!8天精彩紛呈的活動,是首都奉獻給世人的一道精神大餐!
與此相呼應的,是北京電影產業近年間的迅速崛起。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制作893部電影中,有243部產自北京,全國每5部電視劇中就約有1部產自北京。《失戀33天》《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作為“北京制造”電影的代表,先后創下票房奇跡,讓同檔期進口大片黯然失色。
從影視人才的培養和集聚、劇本的原創,到一流的電影創作生產企業、數字電影制作基地、電影發行企業,全國數量最多的電影院線,全國1/10的票房……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力,日趨完善成熟的全產業鏈條,吸引大批影人北上、影視企業總部落戶,北京不僅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影視產業中心,也成為華語地區新興的影視生產中心。
“北京制造”,創造票房奇跡
發展文化產業,北京市探索影視原創作品新的生產機制,對原創、當代的優秀題材在劇本、拍攝、宣傳發行、放映各環節予以重點扶持,精品創作生產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影視劇形成“北京制造”效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2012年,北京生產的3部電視劇被列為迎接黨的十八大重點劇目,《楊善洲》、《驚沙》、《媳婦的美好時代》等7部作品獲得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更是在坦桑尼亞熱播,在當地刮起一場“中國風”。有文化精品,也有立足市場的收視力作。電影《泰囧》票房破12.66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國產片冠軍,影片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令人深思,被稱為“不僅笑點接地氣,還有中國式的溫情”。《甄嬛傳》作為最火的電視劇,不僅在各大衛視收視持續飄紅,更創下網絡點播近70億的神話,在海外華語臺持續熱播。美國進口影片數量增加,給國產電影帶來巨大壓力。但今年以來,“北京制造”的多部電影分外搶眼。由北京電影企業創作的浪漫愛情輕喜劇《北京遇上西雅圖》,憑著優良品質收獲業內外好評,成為今年3月檔期票房最高的華語片,截至4月14日累計票房4.68億元。業內人士評價,這源于影片優秀的編劇水平與貼近現實的女性視角,也源于影片傳達出的溫暖的正能量。
為支持多出精品,北京建立了優秀廣播影視題材庫,研究制定支持影視精品創作的政策,探索建立廣播影視精品項目制,集中優勢資源扶持重點項目。2013年,北京將繼續研究“出精品”的政策措施,完善選題策劃、資金投入、表彰獎勵等扶持機制,同時將積極推動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用足優勢,打造完整產業鏈條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有著影視產業發展最為齊全的要素。
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傳媒大學,三足鼎立,成為業界人才的搖籃;著名作家匯聚,成為原創劇本的源頭;華誼兄弟、星光傳媒等根植市場高速發展的影視企業,牽手世界市場的發行企業,成為電影產業發展的中堅;而十年增加的千萬人口,有龐大的年輕人群,正是電影的目標市場。
如何打破原有行政級別、產權性質等的限制,凝聚地區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提升首都影視產業核心競爭力?2011年,北京推動成立了首都影視產業聯盟,它由北京行政區域內的百余家電影、電視劇、影視動畫制作生產機構,網絡視聽機構,播出機構和從事相關產業發展的企事業單位和人士組成,以協力推進首都影視產業的生產力!
懷柔影視基地、八一電影制片廠影視基地、星美影視基地等一系列影視基地,用好支持政策,發揮首都優勢,聚合優勢企業,告別單純提供拍攝場所模式,打造完整生產鏈條,融入電影制作的全過程。懷柔影視基地至今已經承接了《建國大業》、《唐山大地震》等1100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和后期制作工作,過去需要送到國外進行的特效制作,現在全部可以在北京產業基地流暢完成。而依托中關村強大的科技創新優勢,一些企業的技術優勢直逼世界先進技術。國內視覺特效藝術團隊北京水晶石為電影《東風雨》提供特別制作,全片150個特效鏡頭,從南京路、霞飛路、跑狗場、法租界等畫面到日軍駐進外灘、日軍炮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英美軍艦等場面,均以數字技術還原呈現。
建好影院,市場紅紅火火
位于朝陽區南影路9號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級電影專業博物館,這里全景式、立體化、系統性呈現中國電影發展史和電影制作技術,六個現代化電影廳,可同時放映70毫米膠片巨幕電影(IMAX)、數字電影和35毫米膠片電影,是深受影迷喜愛的一個場所。
紅紅火火的電影市場,既是城市文化活動的重要部分,又是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過去,北京只有星星點點幾十家影院,為把首都培育為全國最大、相關活動最豐富的電影市場,近年間,北京市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兩手抓,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北京持續實行建(改)造多廳影院補助政策,不僅鼓舞著北京本土院線積極開設、翻新影院,還令外地的院線集團看好北京市場,紛紛進京。
到2012年底,北京市已擁有電影院線17條,電影院135家,銀幕數726塊,整個城市可以同時有12萬人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常住人口銀幕擁有率接近世界先進水平。2012年全年電影票房收入16.12億元,占全國總票房收入的9.4%。
一個日漸成熟的電影市場,為影視企業制作定位,提供著有效信息。《北京遇上西雅圖》影片投資不到3000萬,拍攝周期僅38天,但主創團隊瞄準目標人群,調研市場需求,明確影片類型,僅對劇本的修改和調整,就花了半年的時間。面向市場,準確定位,正成為北京地區生產創作電影的成功做法。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