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博會,就像一場圖書“廟會”
為期4天、出版物交易額達11億元,讀者追星比追書更熱衷
第二十三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書博會”)22日在海南閉幕。為期4天的書博會期間,主會場參觀總人流達16萬人次,出版物交易額達11億元,出版物交易數量4400多萬冊,總銷售碼洋達1000萬元。三個分會場參觀人數超過10萬人次,銷售碼洋總計超過100萬元。展出各類出版物35萬多種,其中新書10萬種左右。
讀者愛追星,書博會顯得嘈雜
拍照留念、排隊等作家簽名,有人形容書博會更像是一次圖書廟會。他們更關心能不能見到名人,能否拿到作家簽名的作品。
19日的讀者大會,因為云集了莫言、傅高義、閻崇年、于丹、梁曉聲、汪國真、九把刀等作家和學者,大會開始前半個小時,入場處已被讀者圍堵得水泄不通。
但是,人潮也讓書博會顯得嘈雜。在王蒙新作《這邊風景》的首發式現場,人聲鼎沸,音響不佳,有些讀者只能席地坐在臺前,或者站在音箱旁進行記錄。
這場致力于推廣全民閱讀的盛會,在不少讀者看來卻是一睹名人真容的大好機會。一位讀者坦言,她來書博會就是為了見到莫言。莫言,毫無疑問是整個讀者互動環節焦點中的焦點,幾乎所有提問都拋給了他。“我希望讀者把目光放得更寬闊,看到當代中國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家,由對我的關注變成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關注。”莫言重申了讓“文學熱”代替“莫言熱”的觀點。
數字閱讀可能讓人淪為信息垃圾桶
數字出版,一直是近年書博會繞不開的話題。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認為,傳統出版依然是出版的主流,數字出版雖然來勢洶洶,但是其出版品質難以保證。
但數字化讓作家和讀者或多或少產生了創作和閱讀的焦慮感。
作家韓少功表示,我們還沒有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足夠苦頭,吸取足夠的教訓,來反思新技術帶來的利弊、怎樣取其利而防其弊。“現在我們才開始摸到數字化技術的一點眉目,但如果沒有冷靜的態度,只有麻木的追隨、狂熱的興奮,那就比較危險了。現在有些人受網絡的影響,喪失了獨立思考的功能,仿佛變成了信息垃圾桶,嘴里說出來的全部是垃圾信息,而且都是別人吐的。”韓少功說。
龔曙光認為,“振興傳統出版”與“發展數字出版”兩者并行不悖。在推進中國原創數字化過程中,盛大文學、天涯社區等既是先行者,也是強勢平臺。但是他們的興起,并不表示中國的傳統出版因為這些網絡文學交流平臺的出現,而出現被替代的趨勢。
海南省圖書館館長彭國愛認為,被看做“催化”紙質圖書走向消亡的新興媒體,其實促進了讀者對紙質圖書的了解。很多讀者借助數字媒介獲取圖書信息,先在網上閱讀部分內容,再決定買不買紙質書,有利于紙質書口碑的形成。
“即使面對數字化新技術,傳統出版依然可以通過體制的變革、技術的革新,獲得新的發展動力。”龔曙光分析,“數字出版自身還缺少足夠強大的內容提供能力。傳統出版依然是數字出版的主要提供者。因此,振興傳統出版未嘗不是對數字出版的積極支持和可靠保證。”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