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表象和真相之間的距離——觀話劇《解藥》
這是北京郊區一個幽謐的私人會館,會館主人是心理醫生李明倫,在他的辦公室里,坐著十幾分鐘不發一言的“病人”——企業家趙天池。按分鐘收費的李,和有錢有閑的趙,都是社會意義上被定位的成功人士:功成名就,衣著光鮮。但是,在這個幽閉壓抑的空間里,一些事情即將發生變化,在兩人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掩蓋的是各自一塌糊涂的生活,以及千瘡百孔的內心。
話劇《解藥》共4場戲,均在這個空間里發生。這兩個男人之間的關系在幾個月當中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由一開始的醫生和病人,到后來的謾罵、掐架和對抗,再到彼此曝光本質、袒露內心后的互相理解和惺惺相惜,這時他們驚詫:對方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他們自己。最富戲劇性的是兩人關系的反轉,后來病人趙天池恢復了愛的能力,擁有了感情;李明倫卻因為無法處理妻子和情人的關系、無力面對妻子患病即將離世的現實,處于心理崩潰的邊緣,趙此時成了他的醫生。
趙天池幾十年前吃了一劑藥后具備了如特異功能般的準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卻失去了普通人擁有的情感和愛心,于是決定尋找解藥,這樣的情節設計具有一定的荒誕性,但該劇卻分明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腳步匆匆的都市人丟掉了自己的靈魂,情感冷漠到麻木,內心迷茫而絕望。時長一個半小時的話劇,都是兩位主人公在幾個月當中每次見面時的對白,他們的自私、冷漠、狂妄并不令觀眾厭惡,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自我反省,總結出自己是“六根不凈、狼性不足的俗人”,并糾結著試圖改變或者擺脫,這就難能可貴。
這部于4月12日至5月20日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的小劇場話劇,是北京人藝推行制作人制以來,于今年亮相的又一部作品。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室主任吳彤任編劇,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之子、知名話劇編劇、演員和導演李龍吟與北京人藝青年演員楊佳音擔當主演。巧合的是,現在的李龍吟也是北京演藝集團的副總經理,契合劇中人物身份。
有人看完劇本后對吳彤說,這不像是女編劇寫出來的。這樣的評價讓吳彤很受用。“做戲其實是創作者和觀眾在玩一場‘打仗’的游戲,能成功地把性別隱藏在作品里,這是勝利的第一步。”她表示,動筆寫劇本之前,令她深感興味、想去探究的是,我們周圍的世界,表象與真相的出入到底能有怎樣的距離?一個個體所能呈現的人前人后的反差究竟能有何等的迥異?
編導們沒有忘記適時地在這個小劇場的空間里玩一把互動。整個表演過程中,兩位演員隨時跳進跳出,楊佳音會對著觀眾述說自己內心的煩惱和糾結,李龍吟則直接對幫助自己拿衣服的演員說謝謝,引得劇場笑聲一片。
最出乎意料的是在結尾處,李明倫無法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自殺了,趙天池捧著他的照片,兩人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但此時李明倫從后面沖了出來,說這個角色不能死。就在那一刻,能明顯感覺到,劇場里因為主人公自殺而造成的壓抑的氣氛,在觀眾輕微的討論聲和笑聲里,松弛下來了。這個故事也因此顯得不那么殘酷和冰冷了。這正是吳彤思考再三決定采用的結局,“讓這個有些偏冷的‘和尚戲’有了回暖的跡象”。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