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行草書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2012年度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報告(摘編)

      時間:2013年04月19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中國書法家協會

      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 王冬齡

        報告主持人:趙長青 報告負責人:陳洪武

        首席專家:張 海 陳振濂 劉宗超 撰稿:劉宗超 呂慧波 劉照劍 丁 平

      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 王乃勇

        2012年,在中國書法家協會及各級書法組織的推動下,中國書法在藝術創作、學術研究、展覽評審、惠民活動、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呈現出新的發展特色:全國評獎展覽和雅集展覽相繼舉辦,一批名家被推選出來,一批創新力作備受關注;書法理論的專業化程度加深,書法批評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書法藝術的文化屬性及社會責任得到充分重視;對港澳臺和對外民間書法交流不斷加強;書法教育問題被進一步關注。

        一、發展概況

        2012年的中國書法發展狀態,以推出人才、推出精品為核心,以展覽評獎、學術研究為兩翼,書法活動紛繁多彩,書法熱潮此起彼伏。“三名”工程的組織評審、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評審、2011中國書法年度佳作評選活動、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展、“墨舞神州”全國電視書法大賽、“翰墨傳承”——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邀請展、“藝術·經典”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展等等,以上全國性書法活動,烘托出本年度書法發展的濃厚氛圍,也成為本年度的亮點。

        本年度,書法創作的整體狀況是通過評審活動與展覽所推出的一批名家精品力作來體現的。總體而言,書法家在創作中向傳統經典學習,書壇出現了以新帖學為主流、風格多元、形式鮮明的創作書風。書法家們在取法上注重挖掘與弘揚傳統中獨具風格的體勢,根據時代審美需求,追求對作品的形式感、趣味性及個性化筆墨語言的塑造。行草書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帖學風格尤其是“二王”行草書風仍占主流地位并深入發展,作品的藝術水準不斷提高。篆、隸、楷三體,作為相對靜態的體勢,由于對上古文化的研究深入,也再次進入書家視野,出現新的創作風格。

        2012年,書法創作的鮮明特點為:一方面,作品技法難度不斷加大。各類大賽展覽持續“高溫”,作品的形式感和獨特性成為書法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向當代經典作品學習蔚然成風;另一方面,書法家不斷為創作注入“學術”滋養。書法專業媒體不斷推出專題評論,對展覽“形式化”走向和“偽二王”現象進行反思,對書法家文化修養和高尚人格格外看重,不斷呼喚當代“大家”和“經典”的出現。

        2012年書法探索現象不斷。圍繞書法本體的思考,出現了對“情感”與“形式”問題的強調,由于對書法與時代問題的思考,“民生敘事”成為新的書寫內容,而對書法與社會關系的逼問,又使書法的文化屬性和書法家的社會責任備受關注。對這些相關問題的“實驗”活動,拓展了書法創變的空間,增加了書法創作的活力和時代特色。

        書法學術研究漸趨深入,“專業化”走向日益凸顯。“專業化”表現在成果撰寫的規范性上面,同時也表現為研究人員身份的職業化特征。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19項(含專著、論文),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104篇論文,是書法理論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從內容上看,史學研究、“二王”帖學研究成為年度重點,對近現代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書法藝術批評仍是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能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批評尤為難得。為此,如何加大對當代書法創作的研究和批評,是今后書法學術研究的難點和重點。

        運用現代數字媒介促進書法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成為本年度的一個亮點。張海書法發展基金會傾力支持的“墨舞神州”全國電視書法大賽、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手機報》、國家財政部科研項目《中國漢字歷代字體檢索數據庫》以及官方與民間等多家書法網站,在書法文化的傳播方面迅捷而又形象,別具時代特色,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本年度中外書法交流活動頻繁。2012年是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中澳在悉尼共同舉辦了“漢字之美——中國書法展”。第十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在馬來西亞舉辦,中國派代表團參加。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代表書法家作品展在日本東京舉辦。大陸與港澳臺地區書法交流也日益增強,大陸定期派書家赴香港、澳門、臺灣開展書法師資培訓。

        2012年是書法界漸趨理性的一年。人們開始審視展覽,呼吁給展覽適度降溫,把展覽辦精辦好,呼吁增加展覽的學術指向性。同時,書法教育問題得以凸顯,加強基礎書法教育的呼聲漸高,中小學書法教育課程的開設和師資的配備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重新找回書法的文化屬性,發揮書法獨特的育人功能,關注書法在文化強國戰略中的獨特作用,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二、新作與思潮

        新作篇

        1.“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即“名篇·名家·名作”工程,是中國書協開展的當代名家系統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該活動首先選定一批歷代詩文名篇(150篇),由提名入圍書家(109人)書寫名篇,最后篩選確定“三名”工程入選作品,共選出入展作品50件,這50件作品包括了五種不同書體,相應書法家均為當代耳熟能詳的實力派書家,作品均為書寫古代名篇的精品力作。所書古代詩文名篇境界高雅,藝術性強,字數規模可觀,以此為書寫內容足以反映出書寫者的藝術才能與功力。50件入選作品多為八尺以上的大尺幅,側重藝術個性和書法本身筆墨語言的表現,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書法家在當下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

        綜合分析,篆、隸、楷作為相對靜態的體勢,以“邊緣化”為特色,即繞開過于規范的體勢,以具有過渡色彩的體勢為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篆書不取秦小篆,而是取法金文、甲骨文或楚篆體勢;隸書繞開漢代碑刻隸書精品,取法古隸或融入篆書成分;楷書繞開法度森嚴的唐楷,取法晉小楷、魏碑或近現代碑學體勢。以上三體所選擇的大都是具有過渡色彩和別具形式趣味的體勢,然后塑造個性化筆墨語言。行草書多取法帖學經典體勢,以抽象形式感、高度技巧化為主流。行草書創作與篆、隸、楷三種書體的創作具有互補互動的關系。正書的發展與創作離不開對行草書的取法,而行草書的發展亦有賴于正書的修養。

        2.佳作雅集

        2011中國書法年度佳作評選活動,旨在從每年的獲獎、發表作品中再次遴選、推出本年度的優秀作品。入選書法家60人,是活躍在當代書壇的中青年創作骨干,他們的書法創作既深入傳統,又富于創新意識,代表當代中青年書法創作的總體水平,引領當代書法創作的審美走向。“行草十家展”作為一個具有連續性和主題性的書壇品牌展覽,參展的十位書家均為當代中青年實力派中堅,旨在相互砥礪,切磋技藝,促進創新,追求新的感悟和提升。“行草十家展”作為一項民間書法交流活動,此次在沈陽美術館展出他們創作的100幅作品,代表了他們本年度最新創作成果。

        3.篆刻與現代刻字藝術的現代感

        2012年的篆刻藝術活動,主要有“當代創意印風邀請展”和“印頌西湖——全國篆刻名家邀請展”。這些作品與秦漢印已經拉開距離,書體一般不取規整一路,而在甲骨吉金、戰國地方性篆書體式中尋找靈感,多通過對形式構成特征的夸張和獨特刀法來營造自我風格。9月23日,第九屆全國刻字藝術展暨第十四屆國際刻字藝術展在永康市博物館展出,共展出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作品693件,體現了各國多元融合、同源異流的現代刻字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思潮篇

        1.技道并進

        歷史上各體字書、各種書風都匯集到當代,對當下的書法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當代書法創作越來越強調技術難度。同時,書學研究的蓬勃發展,也給書法創作不斷注入學術滋養,在新一輪回歸經典的同時越發體現出技道并進這一創作思潮。

        中國書法蘭亭獎是中宣部批準的書法界唯一的綜合性獎項,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專業獎。蘭亭獎藝術獎重在對書法家綜合造詣的評審,具有重要的評審指向、標準和效果。12月初第四屆蘭亭獎的評審活動是對近四年書法發展狀況的一次總體檢閱,也是中國書法蘭亭獎設立12年來首次落戶紹興,可謂榮歸故里,備受期待。相比前三屆,本屆蘭亭獎獎項設置進行了調整:一是將原設的藝術獎分為兩個部分:即佳作獎與藝術獎。藝術獎先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團體會員和中國書法家協會篆、隸、楷、行、草、篆刻、刻字七個專業委員會各推薦一定數量的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作者,然后再評審產生。與佳作獎以作品為評審對象不同,藝術獎是對提名書法家綜合素質、藝術業績的整體考察。這樣設置,旨在鼓勵不同年齡層次書法家的廣泛參與,與蘭亭獎的設立宗旨是一致的。本屆藝術獎共10位獲獎者:黃惇、曹寶麟、叢文俊、孫曉云、王冬齡、華人德、林劍丹、吳行、王友誼、張榮慶。其中多位為高校博士生導師,創作與理論并重,培育英才眾多,扎實勤奮而又耐得住寂寞,他們已經成為書法界備受矚目的學者型書家。與藝術獎不同,佳作獎以作者投稿作品為對象進行評獎,佳作獎共評出一等獎5件、二等獎10件、三等獎13件,入展作品232件。

        2.當代探索

        除了舉辦展覽,書法在當代社會還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打造經典、推出大家。電視書法作為書法藝術新的傳播方式應運而生。2月,“墨舞神州”全國電視書法大賽頒獎文藝晚會在鄭州舉行,一系列征稿評審規則有利于充分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作品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獲獎作者須參加復試并參加電視頒獎晚會,不僅給予了獲獎作者在電視觀眾面前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也避免了比賽中冒名代寫情況的出現。

        2月,“情感與形式”——胡抗美、沃興華書法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兩位書法家用作品對此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和主張。胡抗美、沃興華認為:“情感與形式的表現是所有藝術中最根本的問題”,還提出“書法形式是情感的物化,形式的表現是形而上的,書法藝術靠形式來表現,靠形式來交流。書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創造新形式,表現新情感”。

        3月,白煦的《水墨書法評論集》首發,書中展示了他創作的“水墨書法”中的40余幅作品。這批帶有實驗性質水墨書法作品的探索獲得了成功,為當代書法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覺面貌和審美范式。4月底,藝術家邵巖個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在此次新作展上,邵巖創作了極具視覺震撼力的巨型“射墨”作品。在現場,人們需要登上由腳手架搭起的回廊,借著架設在12.5米的展廳頂部的探照燈才能來回“掃視”眼前的巨大書法作品。書法家普遍認為“墨象書法”的提法,是一個嶄新的課題。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在“創意城市2012倫敦美術大展”中,展出了書法家言恭達的書法作品——15米的《體育頌》長卷。言恭達以最能表達書法藝術的大草書體和最具古典特色的長卷形式來進行創作。作品中結體章法自然簡約,線條厚重堅定。整幅作品雄逸遒勁,正所謂“惟觀神采,不見字形”。

        三、創新與突破

        圍繞書法創新,2012年度出現了對書寫內容的探索,對書法藝術形式本身的思考,具有學術思考的特色。另外,理論研究的專業化走向和研究內容的變化,都顯示出書法在2012年度的新突破。

        1.追求書法本體的探索

        沈鵬以奇崛爛漫、獨具現代意識的“詩意”行草書風,開啟了以“原創”理念為核心的書法“精英”教育方式,倡導了標領時風的書法藝術“本體論”。沈鵬在《中國書法》雜志2011年第4期發表文章《書法,回歸“心畫”本體》。文章認為“書法本體,才是書法最終的實在”,“把一切形而下的因素統統排除,剩下的只有書寫者個人情感留存。情感的純粹個人性質,由人的思想意識決定,又因為書法創作純系個人行為,便更加突出了情的作用。‘書,心畫也’一語所以千古不易,就在于用最簡明的語言道出了書法的本體性質”。該理論強調書法的藝術品格,對人們認識書法藝術本性具有啟發意義,對當前書法原創性的缺乏具有警醒作用,影響廣泛。

        2.探尋新的書寫文化

        陳振濂的“社會責任”展覽,試圖探尋書法新的書寫文化。6月12日,“社會責任——傳播·閱讀·創造:陳振濂綜合書法群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該展覽在2012年的創新集中于“壬辰記史”和“民生敘事”兩部分。陳振濂希望通過倡導書法與時代的銜接,讓書法更貼近今天的年輕人。他認為書法可以與老百姓休戚相關,民生也需要用書法去表達。張旭光近年來創辦“北蘭亭”,通過辦展、雅集、交流等活動,倡導書法“文人化”觀念。

        3.理論的專業化走向

        舉辦有序的全國書學討論會和蘭亭獎理論獎,都是近四年全國書學研究水平的集中展示。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與往屆不同的,一是呈現“專業化”特點。隊伍上,獲獎和入選論文的作者基本來自于院校或研究機構。在寫作上的專業化,表現為嚴格的學術規范、旁征博引的論述方式,這種修養與社會上業余作者有明顯的不同。書法理論隊伍的專業化特征,其結果喜憂參半,這促使理論研究的人員相對集中于學術機構,社會上非專業參與者熱情不高,雖然有利于理論的提高但不利于普及。相對于“專業化”,2012年出現了非專業機構理論家的標志性成果:楚默12卷560萬字書法論著《楚默文集》出版;5卷120萬字的《毛萬寶書學論集》出版。二是在研究內容上有突破。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出現了近現代書法的研究成果,如四個一等獎中就有兩篇:祝帥的《在“科學”與“書學”之間——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書法理論研究的現代化進程及其學術反思》,李陽洪、張鐵華的《民國大中專學校書法教育課程研究——以師范、美術院校為重點》。另外,有關碑學、帖學的獲獎和入選文章近10篇,切合當下對帖學的關注。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出的理論獎基本上是對古代書法的研究專著,內容上以對二王的研究為主。如:一等獎祁小春的專著《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二等獎陳一梅的專著《宋人關于〈蘭亭序〉的收藏與研究》和三等獎毛萬寶的專著《蘭亭學探要》就是有關研究成果。

        4.書法家的歷史文化責任

        2012年,人們對書法或書法家的文化責任非常看重。書法文化身份的再認同,文化屬性的再探索,已經成為焦點。這是對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國家關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舉措的響應,當然也是契合書法健康深入發展的主要策略。5月,《書法報》開設“書法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論壇,推出一批專家專論。7月15日,2012中國書法·金陵論壇“國家文化戰略與書法發展”開幕,趙長青、謝和平、蘇叔陽、張頤武、肖云儒、陳振濂、黃惇、李一、周俊杰等40位專家學者撰寫的文章入選。

        四、問題與思考

        1.“帖學”及“二王”書風

        當今書法發展狀況是健康有為的,書法在經過回歸傳統、重溫經典的階段后,目前已經到了向縱深發展的關鍵階段。近十年來,帖學風氣日盛,“重溫經典”成為主流。作為帖學精華形式的“二王”書風更是主攻行草的書法家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二王”風氣成為當下行草書的主流體勢。“二王”書風在各級各類展覽中頻頻涌現或獲獎。復興行草書,創造復雜的藝術形式,表達豐富的個性,這是對清代中期以來碑學弊端的矯正,是當今有成就書家的明智選擇。

        與往年不同的是,人們在今年開始審視“二王”書風,甚至出現了對“偽二王”現象的批評。一些人把徒有“二王”外形,或追摹今人“二王”風氣,或背離“二王”精神的現象稱為“偽二王”,認為是漸學漸遠的表面現象。書法展覽中那些靠色紙的堆砌、多組塊的拼接、小草書的平面化處理、筆法的浮滑所形成的流行風氣,作品雖能暫時入選或獲獎,卻是悖離“二王”精神的平庸之作。這一方面表現了人們對膚淺化“二王”現象的批評,對當今展覽流行行草風氣的不滿。另一方面也說明本年度深入“二王”的程度是漸深的。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二王”,學習“二王”究竟要學習什么,成為書法家們追問的熱點問題,這表現出當今取法“二王”的做法是冷靜和理性的。

        2.藝術隊伍分布不平衡

        穩定的藝術梯隊,均等的力量分布,是書法藝術持久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但是,當前情況不容樂觀。在本年度的書法展覽和評比活動揭曉后的人員名單上,陌生名字日益增多,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獲得全國性大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新人的陡然增多,一方面說明新生力量不斷出現,書法隊伍不斷壯大;另一方面也說明書法創作的核心隊伍還未最終形成,人員梯隊還有待穩固。從書法活動的投稿數量和質量可以看出,當前的書法創作和書學研究還呈現地域化現象,各省份研究力量分布很不平衡。文化積淀相對深厚的地域參與者或入展者眾多,一些中西部或邊遠的欠發達省份投稿數量極少。

        為解決藝術隊伍分布不平衡的問題,2012年啟動的西部書界新秀系列書法培訓活動做出了積極努力。研修班的舉辦,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為實現西部和全國書法事業同步發展的重要舉措,對西部地區的書法作者尤其是年輕作者,是十分難得的機會。研修班的開辦為西部書法的高端發展和崛起將會打下堅實基礎。

        3.書法理論的缺位

        相對于創作展覽活動,書法理論研究的深度尚未全面展開。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功利因素對理論研究隊伍形成制約。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理論研究隊伍處于不斷流失的狀態。其次,當前的理論隊伍之間缺乏深入的溝通,重復研究、各自為政的現象造成了資源浪費,很難形成梯隊。再次,研究方法有偏頗。在選題上“厚古薄今”,“重小抑大”,“重史輕論”,書法本體論、書法美學研究成果比較少。在寫作上“重考證輕闡釋”,研究有些瑣碎,缺乏大氣、銳氣以及自由駕馭材料的能力。書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還有待書法界不斷努力。

        書法批評的缺失。書法批評是對當前書法家及其創作、書法現象、書法展覽活動等方面的客觀評判,是書法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但是由于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書法批評處于不太正常的狀態。創作得不到理論的指導和印證,理論也沒有創作的有力支撐,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的問題。

        五、趨勢與建議

        1.書風轉向

        2012年,在全國性各級各類展覽中,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呈現出新的風格取向。以往展覽多為流行體勢:色紙的拼貼組合,小字大尺幅,“二王”書風盛行,呈現形式化、精裝飾、瑣碎化的傾向,而本屆展覽則力矯此弊。該展評委會主任王家新認為:自十年前的第八屆中青展之后,書法由“以拙為美”轉向帖學的純正雅和之風。當然,本屆青年展也呈現出新的轉向:有意舍去小字,小行草、正楷字及裝飾過度的做法,發掘并推舉大字、激情之作,哪怕是狂怪的表現也被看好。這是書風發展的自律所致。獲獎作者中的陳亮、梅躍輝、牛耕等人的作品就體現出一種生拙的風氣。

        2.調整“為展覽而創作”的理念

        2012年的諸多展覽,注重傳統而又追求創新,總體上是健康有為的。但在展覽評獎的動力下,書法展覽成為當今書法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為展覽而創作作品日漸增多。簡言之,“展覽風”大致表現為:尺幅規模大、色紙拼貼組合,體勢多為小行草,流行“二王”風氣,字數多,用印多,書體組合等形式化、流行化現象。書法家文化修養的不足,導致書法脫離當下生活,逐漸失去時代責任和欣賞它的群眾。書家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強化書法的真正“創造力”,要塑造純正藝術個性,為這個盛世留下傳世精品;對于太過重視展廳效應、太講究形式化的取向而言,只有不斷追尋創作的“意義”,增強書法家的社會責任,增加書法家的綜合修養和作品的文化品位,才有利于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

        名目繁多的展覽,此起彼伏,盛況空前。總體而言,這些活動活躍了書法氣氛,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但是也造成了帖學經典體勢風行的弊端。一批人頻頻應付各級各類展覽,靜不下心來深度發展,浮躁之風有增無減。由此產生了一些參展“專業戶”,他們同一體勢、風格的作品在不同展覽獲獎或入展。書法展覽評審活動的頻繁舉辦,容易造成創作平面化或快餐化的弊端。而有識之士對“經典”、“大家”的呼喚以及以上諸多名家名作的推選活動,正是矯正展覽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給展覽適度降溫,把展覽辦精辦好,結合展覽同期舉辦展覽學術研討會,增加展覽的學術指向性,是展覽主辦方今后所應考慮的。

        3.書法教育要抓好“兩頭”

        中小學基礎書法教育和高等書法教育是書法教育的“兩頭”,尤為重要。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在漢字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是中國人人格魅力的外在符號。書法藝術是中國藝術和中國文化的靈魂,其文化價值非常獨特。可以說,廣泛的漢字書寫基礎尤其是書法培養了國人獨特的審美眼光和思維模式。受當今“鍵盤文化”的影響,書法原來的群眾基礎在削弱,書法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

        而如何讓更多外國人真正理解中國書法藝術,這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道路還很漫長。


      (編輯:單鳴)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最近免费字幕中文大全|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色综合中文字幕|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五月婷婷在线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暖暖日本中文视频|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 heyzo专区无码综合| 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岳AV无码区HD|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熟妇人妻中文a∨无码|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色综合久久中文色婷婷| 五月天无码在线观看|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