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突襲
【美國】柯蒂斯·卡特
(國際美學協會主席,美國馬奎特大學校長)
劉 敏 譯
一束鮮花 愛德華·斯泰肯
對于大多數觀者而言,彩色攝影被理所當然地視作一門藝術,因為它大量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色彩裝飾著雜志、報紙以及網絡廣告等等。但情況并非一直如此,正如2月22日至5月19日在美國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色彩突襲:美國彩色攝影75年展”所記錄的那樣。
觀者們只期望墻上水平排列的照片也許可以給他們一個別樣的美術館體驗。在這里,館長選擇用熟悉的雜志和報紙圖片,同原始照片一起,對彩色照片的歷史進行闡述。包括好萊塢電影海報,電影剪報,甚至講述1930年農業安全部門(Farm Securities Administration)在大蕭條時期的幻燈片——它們最開始并未對大眾公開。
彩色照片是一門藝術的觀點遭到置疑,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置疑?首先,揭示彩色照片制作過程的發明;其次,在柯達彩膠電影以及其他途徑的贊助下,彩色照片廣為熟悉,并且不需高成本。“色彩突襲”展從Alfred Stieglitz與Edward Steichen在1907年拍攝的汽車鉻合金玻璃板開始,持續至美國當代藝術家Cindy Sherman與Nan Goldin的當代自由藝術攝影。
這次展覽由四個教學性部分組成:1.早期自由色彩:Stieglitz,Steichen,以及《國家地理》雜志(National Geographic)的早期經驗;2.消費色彩:作為商業用途的彩色圖像:《生活雜志》《Vogue》、報紙、好萊塢畫報、柯達公司;3.選擇色彩:美國主導藝術家們于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彩色攝影;4.色彩曝光:二戰后進入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攝影。
展覽的作品中有一幅是Ansel Adams的《扎布里斯基角,死谷,著彩作》,大約于1959年攝于紐約的中央車站。Who’s Who里美國藝術攝影師們,包括Eliot Porter,Harry Callahan,Irving Penn,Walker Evans,William Eggleston,Helen Levitt,以及當代的Stephen Shore,Jan Groover,Joel Meyerowitz,John Baldessari,Bruce Nauman,給美術館帶來思想,以及激進的畫面。
在展覽的最后,男高音從黑色簾幕后傳來,伴隨著Nan Goldin“1079-2001依附于性的民謠”,一個有著優美聲調的親密私人照的43分鐘的幻燈片。這幅作品揭示了藝術家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個人解讀,即對于性、毒品、戀愛以及個性的聚焦。
“色彩突襲”邀請觀者們透過表象,挖掘彩色圖像在我們日常生活以及藝術傳統中的意義。
“色彩突襲”補充了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1979年的色彩展:一系列新近的攝影。這場令人印象深刻而具探索性質的展覽——“色彩突襲:美國彩色攝影,從Stieglitz到Sherman”,由負責人Katherine A. Bussard(芝加哥藝術學院)與Lisa Hostetler(史密森美國藝術館)創辦,無疑會成為彩色攝影史上的一個參考標準。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