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鼎山水畫展在京開幕
展覽開幕式現場
領導、嘉賓為畫展開幕式剪彩
2013年4月13日,“以丹青的名義——守護大秦嶺”萬鼎山水畫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此次畫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陜西省美術家協會、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局、西安美術學院主辦。展覽的70余幅作品以大秦嶺山水為主題,集合萬鼎兩年來所創新作,其主旨是為了喚起人們崇尚自然、保護大秦嶺的意識。萬鼎先生的作品風格深厚磅礴、蒼辣大氣,融西北文化、中國傳統技法與西洋技法于一體,展現了一種舒展寬廣的藝術意境。
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龍瑞致詞
陜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開幕式致詞
陜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吳豐寬開幕式致詞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由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主持,中國文聯副主席左中一、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龍瑞,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副院長趙衛,陜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吳豐寬、陜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陜西省美協黨組書記呂峻濤等領導及畫家苗重安、楊力舟、王迎春、唐勇力、范揚、田黎明、王志純等出席了開幕式。畫展還吸引了眾多藝術界、媒體界及北京書畫愛好者出席參觀。
萬鼎在開幕式上致謝
萬鼎畢業于西安美院國畫系,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現為“長安畫派”畫家、陜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安美院山水畫專業教授。萬鼎的畫重視傳統,18歲拜何海霞為師,問承張大千衣缽。其師所授萬鼎者,既為中國古典繪畫的功夫,亦為潑彩、潑墨為核心的變革精神。學畫之初至今,從臨摹宋元一樹一石到明清水墨世界,從對臨逼近原作轉而變臨意臨,筆墨操作從執著進入從容,無論是工整北派還是水墨淋漓的南派,也不論是水墨淺絳,還是大小青綠甚至金碧,都能心領神會,熟練掌握,這是其山水藝術的基石。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評價其作品:“比一般純粹以西化為主的學院生有更寬闊的功底和更鮮明的中國傳統特色。”在之后的探索過程中,萬鼎有意識地將張大千、何海霞的重彩青綠山水畫法和西洋的色彩處理技巧融合在一起,使西洋繪畫的多層次和中國畫的潑墨語言相結合,增加畫面的厚度和分量,更好地用藝術語言詮釋他心目中的大自然、大秦嶺。
作為生長于三秦大地的畫家,萬鼎亦長期受“長安畫派”的熏陶和影響,崇尚到自然界去尋找靈魂,他常年深入秦嶺山區,從自然萬物中尋找精神與語言的起點。幾十年下來他畫了大量鉛筆、鋼筆、水墨寫生稿,既有生活素材的收集,又有現場由感而發組合成畫,至此傳統和寫生渾然一體,完成著由傳統到寫生,從技法到成畫的過程。萬鼎常以“大秦嶺守望者”自稱,為了體察、感悟秦嶺山水之體貌、神情,四時變化乃至生命魂魄,他干脆在秦嶺深處的老家安頓下來,遠離都市浮躁,常年登山臨水,游觀秦嶺,頗有先賢風范。積累多年,終將傳統水墨、青綠暈染及金碧設色之法與生活蒙養融通一體,以此窺山水精神之門徑,達畦徑獨開之格局。他以大自然的雄厚奇肆滋養自己的浩然氣象,他以縱峰橫脈的壯麗巍峨構建自己的開篇巨章,他以幽谷深澗的繁茂草木形成自己的潑墨積彩,從而將金碧與青綠、精工與寫意、水墨與潑彩融為一體,創造了“長安畫派”畫家群體中并不多見的以灑脫豪放見長的藝術個性。
萬鼎的畫重視感受。他的畫骨法嚴謹,勾皴結合得相當自然,墨色的渲染和青綠的疊加使其深厚華滋。著名評論家邵大箴在談到他作品時說:“萬鼎的青綠、金碧山水作品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將酣暢淋漓的水墨語言帶入,使作品嚴謹、高貴中透出瀟灑、自由,創造出神秘瑰麗的境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把這種“墨魂彩韻”的山水新體稱之為“萬鼎新體”。在繼承宋畫、青綠、張大千、何海霞全面技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自己的感受而沒有停留在一般的技法和法度,偶然使用金碧勾點,更顯厚實深沉中的輝煌響亮,似一口古鐘被敲響一般,深沉至響亮,使人從現實的感動逐漸引向余味的無窮,繼而進入更加博大的境界。《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在萬鼎的山水畫中看到了“長安畫派也可在呈現地緣山水特征的同時凸顯藝術主體的個性情懷與創造精神。”
萬鼎與龍瑞參觀畫展
萬鼎與王西京參觀畫展
正如陜西美術家協會主席王西京評價說:“萬鼎用自己南北即宗、古今見情、卓有風采的大秦嶺山水畫卷,為中國山水畫的探索與發現,涂上了濃重的一筆。”在一個新的開拓的時代,此次畫展對于發展中的中國繪畫而言,無疑具有著指歸上的意義。
下午3點舉行的研討會上,十幾位批評理論家針對萬鼎繪畫作品展開學術討論,對他為中國繪畫精神的傳承與過渡進行積極探索表示肯定與贊賞。
據悉,畫展將持續至4月18日。
云橫秦嶺 1000cm×2000cm 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創作巨幅金碧青綠山水畫
延安頌 200cm×400cm
黃河涌進大地回春 195cm×195cm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