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用傳統節日溫暖當代人的心靈 中國文聯、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民協聯合舉辦2013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
2013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開幕式上首演的《宋韻之春》
與會嘉賓啟動2013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 本報記者 張志勇 攝
與會嘉賓駐足觀看園內正在舉行的“拋繡球”活動 李文璞 攝
依托節日激發文化創造活力
——專訪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楊承志
□ 本報記者 張志勇
提到清明節,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祭祀和掃墓,所以,北京市海淀橋的清明節公益廣告牌會因“我們的節日”字樣被大量轉發并被一些微博大V調侃,某大學生清明節回家見到村里長輩問候“過節好”也會被網友反復吐槽……清明節的核心是慎終追遠,但其活動內容也不全是悼念,2013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告訴人們,清明節的活動其實很豐富,比如踏青、插柳、蕩秋千等。包括清明在內的諸多傳統節日如何進入當代人的生活,用那歷久彌新的民俗溫暖當代人的心靈、激發當代文化創造的想象力?近日,出席本屆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的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楊承志在中國文藝家之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傳統節日一直受關注比較多,除了一般公眾繼續視之為生活和工作的坐標以外,全國各地也有意識地舉辦了許多主題活動,比如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您如何看待傳統節日在當代生活中的作用?
楊承志: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很有感觸,舉辦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傳承傳統節日和弘揚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在民間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它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在日常生活里的輻射力很強大。國家已經把幾個主要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說明了我們黨和政府的重視,但是也不能因此把節日過得只剩下放假和旅游。休閑旅游是應該的,但同時也應意識到,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比如春節講究辭舊迎新、萬家團圓,清明講究慎終追遠、擁抱春天,每個節日都有很多很美好的故事。當代人需要這些歷久彌新的節日,因為它們能溫暖人心、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記者:關于清明節,您自己有什么樣的經驗和記憶?
楊承志:一般所理解的清明節,核心當然是慎終追遠,主要內容就是祭祖和掃墓。現在,我們不光是祭祀自己的祖先,還要追思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先賢和先烈。我以前在南京工作和生活,每逢清明也會去雨花臺。不過,還應該看到,踏青、蕩秋千、戴柳等等也是清明很重要的節日功能。這是一個關于春天的節日,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鄉間過清明,祭掃是最重要的,但也會踏青、戴柳,我記得有些江蘇民謠就是講清明要戴柳的。鄉間的自發活動雖然不像有組織的清明文化節那么豐富多彩,但內核一樣,人們率性而發,都是很自然的事。這些都是民間自古就有的非常良好的習俗,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記者:對今年開封舉辦的這屆清明文化節有何感想?
楊承志:感受最深的是,文化節響應中央的精神,活動辦得簡潔,把節日還給民間,還原了節慶本來的面目。開幕式的文藝演出通過追懷楊家將、岳飛等中華民族的代表,直接展示清明節的內涵。整個文化節由近40個子活動組成,把這個節日原有的內容加以挖掘,并和今天的生活結合起來,既傳承又豐富和拓展了清明文化。“我們的節日”就是民間的節日,節日文化的成果應該讓百姓共享。當地辦活動的經驗也值得總結推廣:以清明文化園為基地,以《清明上河圖》代表的宋文化為核心,在政策的支持下舉辦清明文化節,提升文化內涵,帶動旅游;用市場手段來保護非遺,在園區留住了一些民間藝人,長年展銷,既傳承、傳播又發展,培養了欣賞者和愛好者。對清明文化園而言,以文化養文化,大大擴大了影響,比做什么廣告都好。希望清明文化節越辦越好,更具民族特色,更具民俗文化的親和力,更能夠調動全民文化創造力。
記者:您剛才提到全民文化創造力,這個如何理解?
楊承志: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節日是人們生活智慧的集中展示,在多姿多彩的清明民俗活動里,我看到了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一角。中國民協特地在這次清明文化節期間舉辦全國范圍的民間工藝展示展覽評獎——這個是以前沒有過的,350多個展位,比較廣泛地呈現了民間的文化創造。尤其像麥稈畫、紙藝、葉烙畫、棕編、布烙畫……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從生活中發現美,民間巧手藝人創造出的這些藝術品真是不可思議。在巡游活動里,來自各個村鎮、街道的群眾藝人,有白發老人,有青壯年,也有幾歲的小孩,都十分投入,嗩吶吹得那個得意、舞蹈跳得那個忘我、創造藝術的那個自信,體現了極其鮮活的民間生命力。通過舉辦傳統節日活動,我們應鼓勵這種文化創造,各顯其能,共創共享,通過這種創造和享有,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要。文化不能靠送。我們應該相信一點,他們就是藝術家,有很多專業藝術家比不了的地方。中華民族有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我們文藝創作的母體。激活民間的這種創造活力,既要把傳統資源充分發掘,又要與時俱進,和當代生活相結合。
記者:近些年來,每逢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都會聯合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請您談談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在這方面的優勢。
楊承志:專業性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中國民協有龐大的民間文藝家隊伍,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搶救成果和研究成果,把優秀的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和傳統節日的傳承地結合起來,和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共同做好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我一直認為,只有專業的隊伍,才能做出有品位的文化活動。否則,傳統節日活動辦得和旅游節差不多,對于我們民族節日精神的弘揚有何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才是鮮活的可持續性的保護。讓傳統節日融入當代的生活,才能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讓當代人能夠享受,讓后代人能夠繼續傳承。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就是實實在在做這樣的工作。這是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貢獻。如何擴大傳統節日的影響和參與度,引領傳統而又時尚的節日風氣,我們還任重道遠。
(編輯:單軒)
· | 南京公墓祭品出現安全套 清明禮俗先治理"禮崩" |
· | 清明酹酒圣壇 禮敬文化先賢 |
· |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屬舉行清明祭 |
· | “清明·陶然詩會”緬懷先賢 |
· | 清明節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