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演出跟風模仿 演藝大制作造成大浪費
時間:2013年04月11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蘇麗萍
演藝大制作造成大浪費
——“反對鋪張浪費”系列報道之九
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近日宣布,將在桂林打造投資高達3億元的《夜王城》大型實景演出,引起人們的關注。桂林已有名導張藝謀打造的《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在一個地級市同時擁有兩臺大型實景演出,有無必要,是否會造成浪費?
近年來,在影視大片大行其道之時,我們的舞臺演藝創作也進入了豪華的大制作時代,實景演出蜂擁而上,大型晚會數不勝數,舞臺劇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投資。越來越多的“奢華”作品問世,其造成的浪費也觸目驚心。
實景演出跟風模仿
2002年,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桂林打造了全國第一個以山水為舞臺背景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10年間,“印象”系列演出在全國連番上演:《印象·西湖》《印象·武隆》《印象·麗江》等。
2011年,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的山水實景巨制《希夷之大理——望夫云》正式首演。于是,全國很多著名風景區都搞了實景演出,但不知道是否有人統計過,其中又有多少是名利雙收,有多少是賠本賺吆喝?
在實景演出遍地開花之際,其負面影響日益凸顯。
一是同質化嚴重。因為做實景演出內容生產的就那么幾個團隊,所以很多實景演出難以承載所在景區厚重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出現大規模抄襲和仿制,形式和內容均缺乏新意。
二是實景演出投資巨大,并非個個賺錢,也不是哪個景區都適合。大型實景演出動輒需要幾千萬上億元的投資,一旦不能保證觀眾數量,無法保證演出場次,就意味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大型實景演出正在成為地方政府“文化浮躁癥”的典型樣本。不是每處實景演出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各地推出這類實景演出時,務必三思。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