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移的未來——與“從這里開始”展覽有關的幾句話
園游驚夢(油畫) 呂 晶
美術學院是遮風避雨的溫室,還是培育良材的田野?3月18日至27日,由關山月美術館主辦、318藝術商城承辦的“從這里開始——中國·學院青年藝術作品展”,用80余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八大專業院校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青年藝術家的優秀創作,集中體現了學院青年的創作生態。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到莫斯科訪問,接見當年留學蘇聯的青年學生,發表了一篇講話,我至今印象尤深。毛主席說:“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每當我站在課堂上,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毛主席當年說過的話,我面對著的,正是明天的希望。
30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總體看突飛猛進,從世界藝術的邊緣狀況,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化中一道不容忽視的景觀。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毋庸置疑,在這當中,年輕人就是優勢,他們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年輕人代表著未來,但不代表今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藝術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經過社會的考驗,否則名家就成為過眼云煙。但同時,作為推動藝術發展的機構,不管是畫廊還是美術館,卻出于本能,把眼光盯在年輕人群體之上,通過他們的作品來預測可能的未來,為未來把脈,研討新的方向。“從這里開始”正是這樣一個展覽,在這里展出的作品,創作者來自中國九大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和部分在校研究生,其中一部分作者剛剛畢業,呈現在作品上的風格雖然清新卻不算成熟,有各種外來的痕跡,更有年輕人思緒中的躍動。重要的是,展覽本身是一個關于未來的預言,是把未來前移至今天的一次重要嘗試,敏感的人會在這個展覽中有所發現,從而獲得能夠把握未來的神奇“秘訣”。前移的未來同時又是今天的趣味,彌漫在“90后”的群體里面,像社會喧囂前行中的竊語,有一種奇特的力量,不理會喧囂本身的狂妄與轟鳴,不在乎主體趣味的霸道,它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情感。過20年甚至更短,這個展覽中所呈現的思考、判斷、情感,就會轟鳴,就會從地下飛竄上來。從這一層面來看,前移的未來就是今天,同時又是未來,是希望,更是眼下的現實。
展覽按策展人的思路,分為“觀”、“境”、“幻”3個部分,試圖從情感表達的獨特性來劃分參展年輕藝術家的取向。之所以做這樣的劃分,是考慮到今天年輕人的趣味已經分化,不像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傳統,他們有更為廣闊的國際背景,同時又有更為強烈和個性化的訴求,無法用人們所熟知的方式分類。今天的年輕藝術家在運用材料方面更具有靈活性,更不拘泥于已有的標準。“觀”這一部分表達的是觀者的自我體驗,他們自觀,也觀人閱世。“境”這一部分以傳統所謂的風景和景觀為主體,其中的優美,源自藝術家的內心。“幻”這一部分集中展現了年輕藝術家在面對世界和人生時的復雜感受。
坦率地說,看這個展覽,我發現我年輕時那個抒情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一份浪漫情懷,那一份不無頹廢的體認,成為隱向遠方的歷史帷幕,而突顯在眼下的,是嬉皮,是孤獨,是不顧一切的奔走,是不要結局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前移的未來又是未來的現在,其中的點滴,在不遠的將來,說不準會造就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浪潮。
(作者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本展學術主持)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