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昆曲姹紫嫣紅開遍——北大昆曲傳承第一個五年計劃(2009-2013)回眸
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豐英在指導學生排練
白先勇生動地講授昆曲課
“我始終認為,白老師(白先勇)所要的是能接過他手中那朵妖艷欲滴牡丹花的人,而不是空占了一個座位的面無表情的觀戲人。”北京大學學生王涵潔這樣深情地說到。3月22日,隨著一朵朵國色天香的牡丹花被插進北大燕南園51號院的花圃,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新五年計劃(2014-2018)也隨之開啟。
其實,昆曲藝術在北大一直有著深厚的根脈。自從20世紀初,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吳梅先生等大批摯愛昆曲藝術的學者將它引入講堂,揭開北大與昆曲的緣分開始,其后幾代師生薪火相承。北大教授俞平伯先生、林燾先生等學者與曲家文人都曾在北大不遺余力地研習傳唱昆曲;校園中眾多的昆曲愛好者也組織了學生社團,成為北大藝術百花園中魅力獨具的一枝。進入新世紀,北京大學更關注古老的昆曲藝術,致力于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去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2009年12月,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當代著名華人作家、昆曲推手白先勇,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共同發起,計劃用五年的時間,通過在北京大學開設可以選修學分的昆曲課程,舉辦昆曲表演傳習工作坊,組織昆曲劇目展演,建設昆曲數字藝術檔案等活動形式,推動昆曲藝術的研究、昆曲劇目的整理、昆曲演出的推廣和昆曲觀眾的培養,為傳統昆曲輸入新生血液,從而讓昆曲獲得新生和發展。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青春版《牡丹亭》”
對于大多數高校中的昆曲知音來講,與昆曲的結緣大都有一個相同的起點——青春版《牡丹亭》。從2004年到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四進北大,受到了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每場演出都被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所貫穿,每次謝幕時,觀眾都會對演員的精彩表演久久擊掌和贊嘆,這樣的景象,是以往校園活動中所罕見的,并帶動了周邊高校聯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有網友留言,呼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青春版《牡丹亭》一直演下去”。正是在北京大學團隊和青春版《牡丹亭》團隊的共同運作下,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北師大,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清華大學公演,同樣受到了各大學師生的熱烈歡迎。2009年,北大昆曲傳承計劃正式啟動,四年多來,項目在展演方面給人留下了很深印象,并營造了北京的昆曲氛圍。尤其是首屆北京大學昆曲文化周(三場青春版《牡丹亭》北大公演、兩場新版《玉簪記》公演,四場昆曲新美學講座(北大、清華、北師大、人民大學),一場昆曲主題展覽、一場昆曲國際學術研討會、經典昆曲折子戲專場(北大、北師大各一場)、校園版《牡丹亭》北大及上海公演等……如此之大的陣勢可謂前所未有。
展演是北大昆曲傳承計劃的基礎。定期舉辦昆曲藝術沙龍和昆曲文化周,推動昆曲校園巡演,巡講,巡展,通過將昆曲藝術全方位引進校園,讓大學生對昆曲有直觀的認識,并能走進劇場、走近昆曲,培養昆曲的年輕觀眾。
尋昆曲有心人,推校園版《牡丹亭》
有青春版《牡丹亭》的珠玉在前,北大昆曲傳承計劃2010年開設的昆曲傳習工作坊還推出了校園版《牡丹亭》。工作坊在學生中尋找昆曲愛好者,從中選取演員和工作人員,請專業昆曲演員來教這些學生唱昆曲,以期為同學們提供一個能深入接近、親身體驗昆曲的機會,讓學員親身體驗到昆曲的魅力。同年3月,校園版《牡丹亭》昆曲工作坊的學員選拔活動舉行,來自北大、北師大、傳媒大學、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各高校的近80位報名者用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展示。之后的半年時間中,昆曲工作坊學員利用課外時間跟隨專業昆曲演員學習昆曲表演知識,其中優秀學員還得以參加當年為期一周的昆曲夏令營,得到昆曲演員一對一教學的機會。2011年4月7日,校園版《牡丹亭》擇取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憶女》《回生》四折,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舉行公演,得到了前來觀看的觀眾和媒體的廣泛好評。2011年5月23日,校園版《牡丹亭》作為文化部2011全國昆曲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周交流演出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了公演,引起很大反響。
“他們將生命的情與愛和昆曲相交融,這也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無需言語,心與心之間可以直接相通。在戲里,透過一生一旦明亮清澈的眼眸,我看到了煙波畫船、雨絲風片的春色,看到了一見傾心的愛戀;在戲外,讀老師們智慧的雙眼,我讀懂了他們對藝術的崇敬和執著追求。”這是北大學生楊妍捷研習《牡丹亭》后的一番肺腑之言,怎不感嘆她對這出戲、這門藝術理解得通透呢。
據了解,在此基礎上,北大昆曲傳習工作坊還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逐步與國內八大昆曲表演專業院團合作,將全國各昆曲院團的昆曲表演經驗帶進校園,進行學生劇目排演。另一方面,昆曲傳承新五年計劃還將結合大學研究優勢走進院團,進行學生課題調研,進行人文普及講座,相當于也提高了院團人員人文藝術理論修養,還有對昆曲院團戰略發展規劃等的合作模式。
傳承是核心也是希望
傳承一直是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的核心,也是希望所在。通過校園開設《經典昆曲欣賞》課程、建立兩岸三地昆曲高校聯盟及數字昆曲藝術檔案等一系列的計劃內容,擴大昆曲的教育普及,讓觀眾進一步走進昆曲,留存昆曲珍貴檔案。
北大首開校園昆曲課之先風。2010年、2011年成功開設了兩期北京大學《經典昆曲欣賞》公選課程,并于2012年升級成為全校本科生通選課程。該課程不僅恢復了北大昆曲教育老傳統,而且賦予了昆曲藝術在學術上的新定位。《經典昆曲欣賞》課程以欣賞研究昆曲經典作品為主,分“案頭”及“場上”,從昆曲美學、哲學思想、歷史背景、文學意境、各種層面來探討。同時昆曲大師及青年演員也現身說法,講解示范昆曲的表演藝術,詮釋角色行當、身段唱腔。據了解,該課程吸引了各大高校不同專業學生自發參與。課程原定選課學員100人,但每次課程300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除了北京大學本校各專業的學生外,外校旁聽生也占了相當大的部分。
“葉朗教授在課上說,美會催生人的責任感。昆曲之美,藝術之美更是如此。學習昆曲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萌發對美的感恩,對守護的感恩。誰能忍心看這樣的美麗失落?為什么要讓前輩們孤獨那么久?我同樣慚愧于自身與美的差距,并想為了回報這樣的美麗而做些什么。這樣想來,美是最勵志的了。我依然覺得生活如此美好,依然值得你為之熱血,為之奮斗。昆曲于我,是美妙的饋贈。”這是北大學生陸佩在課后的一番感言。雖然昆曲小眾化問題還是很嚴重,北大“昆曲傳承計劃”也才起步,且并不完美,但相信在更多日子中,它能夠真的將昆曲的姹紫嫣紅開遍。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