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老街看古城保護“揚州智慧”
昔日一條破敗雜亂的東關街,如今已成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從一條老街看古城保護“揚州智慧”
每逢佳節,位于江蘇揚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核心地帶的東關街便燈如海、人如潮。僅有1122米長的東關街往往會涌進近10萬人次的游客和市民。他們或賞花燈,或品揚州特色小吃,或逛沿街的特色小店,感受著古城揚州節日的熱鬧氣息和文化韻味。
不到東關街不算到過揚州。誰會想到,僅僅6年前,這里還是一條破敗雜亂的老街,如今則已經成為一扇打開集萃古城的人文窗口,一條綿延不絕穿越千年歷史的文化長廊,置身其中,傳統文化觸目可及,古韻古風撲面而來,令人感受到揚州古城的古樸典雅、大氣從容。
東關街先后被命名為“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條老街的變遷,正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講述破解古城保護、改造與發展這一全球性難題的“揚州智慧”。“以東關街為代表的揚州古城保護、改造和利用堪稱樣板,值得更多的城市學習借鑒。”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如是說。
一個比喻:古城改造就像“給小姑娘開雙眼皮”
今年春節期間,舉家旅居美國30年的周敬山回到家鄉揚州。他說,東關街怎么逛都不夠。石板路不長,沿街的店面中有的射出昏黃的燈光,有的則半開半閉。游人三三兩兩,不吵,慢慢地走。老街旁的支巷口,有老人坐在板凳上逗弄著孫兒,重復著千百年來固有的生活方式。
“古城原貌沒有變,依然原汁原味。”行走在這條老街,對比珍藏30年的發黃老照片后,周敬山感慨地說,“要介紹海外的朋友都來看一看。”
有人說,古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有的大拆大建,結果人們說它太假,丟失了城市固有的歷史文脈與價值;有的固守傳統,人們說它太舊太破,不能充分綻放出對現代人的吸引力。對此,揚州人在古城保護與利用中作了一個精妙的比喻:這就像給小姑娘開雙眼皮,開得好提升形象,開得不好就是一個敗筆。
揚州的古城保護和利用濃縮為12個字: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這背后是揚州歷屆城市管理者敬畏歷史,堅決避免“破壞性建設”、“破壞性保護”的持續努力。為此,揚州編制規劃,點線面結合,保護歷史街區的體系、肌理以及生活形態。揚州建設部門的負責同志介紹說:“我們把古城分為4個歷史文化街區、12個片區,規劃幾乎覆蓋了每平方米。”由此,一批又一批國際、國內城市建設規劃大師云集揚州,給美麗的古城留下了一流的規劃理念和智慧。
“不與人家比高樓、比規模、比洋氣,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氣、比大氣、比文氣。”揚州對古城的成功保護,源自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發展思路。這種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的“揚州理念”,早已植入揚州人的心中。
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說,全面保護古城已上升為“城市意志”,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嚴守一條“鐵律”:設計古城改造,必須廣泛傾聽各方意見。市人大常委會也敞開大門,邀請市民代表列席旁聽,認真討論通過老城區控制性規劃大綱、歷史街區控制性詳規、民居修繕規劃等一整套完整的古城保護規劃體系。揚州古城歷史格局得以基本完整存留,這在全國11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極少見。
一道算術題:“一加一減”讓古城文化觸手可及
每天沐浴著夕陽,東關街上的張大爺總要約上老街坊,去“鉅源”茶食店買包茶食、泡壺茶,聽段揚州評話。
穿上傳統的結婚禮服,坐上花轎,在民俗樂隊、儀仗、司儀以及親友的簇擁下游古巷,跨火塘,拜堂……不要以為這是電視劇里的場景,每年,位于東關街的汪氏小苑里都要舉辦多場古典婚禮,讓“老揚州”的生活場景生動再現。藍花布、老茶館、虎頭鞋……東關街上這些充滿濃郁揚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構成一幅魅力四射的長卷,老城居民的生活狀態觸手可及。
歷史街區除了古舊建筑外,最值得保留的就是數百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原生態社會結構。為此,揚州人首先做了道“減法”:古城原有十幾萬居民,為了減輕古城負荷,揚州先后遷出老城居民達7萬之眾。
揚州接著又做“加法”:為了讓6萬多原居民留在老城,過上現代的新生活。政府對古城200多條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鋪設供電、通信以及上水、下水管網,老城居民不斷改善著生活質量。
坐在鋪了光緒年間青磚的小院里,在東關街生活了一輩子的吳德祥很開心,如今終于用上了抽水馬桶和通下水道的廚房。“按規劃修了化糞池,資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馬桶了!”
“園林多是宅”,曾是老揚州精致生活的歷史鏡像。這幾年,揚州老城冒出30多座私家園林。園主多為普通市民,他們不惜斥巨資在自家院子修小園林,充分展示了老城區里現代揚州人的精致生活。平時,這些私家園林也敞開大門,迎接海內外賓朋。
承擔揚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項目的專家朱隆斌認為,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古城改造,東關街最大的特色是“活的”,“因為它充分保留了居民的生活狀態和歷史印跡。”
一種穿越:千年古城揚州旅游魅力四射
清冷初春的下午,聶躍華在東關街上慢慢行走著,用女畫家特有的視角觀察、體驗這條老街。身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的她來到揚州后沒有住什么星級酒店,而是住進了東關街上的一家民居客棧。每天除了會晤友人外,就是漫步揚州的大街小巷,累了走進街邊小店點些揚州小吃。“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現代人來講,這里給你一種神奇的穿越之感。”聶躍華用她手中的筆描繪著東關街的美景。
春節期間,位于東關街、由鹽商古宅改造而成的民居式精品文化主題酒店——長樂客棧一房難求,眾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來,體驗居住在景點之中的別樣韻味。這里曾經是與古城風貌格格不入的鋼筋水泥辦公樓房,如今長樂客棧已成為揚州保護和開發古城資源、拓展旅游服務功能的一個典范。
借助揚州古城濃郁的文化氛圍,七夕客棧、東關客棧、同福客棧等一批民居客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畫家、作家、書法家等藝術創作者,以及眾多旅游者。
旅游最大的魅力在于個性特色。揚州的古城旅游開發中,主打“休閑體驗游”:個園—東關街—謝馥春—文化里—東圈門—汪氏小苑—剪紙博物館—花局里。在這條旅游線路中,游客可以游覽鹽商園林,品嘗特色美食,購買百年香粉,欣賞《千秋佳麗》演出……這條揚州古城精品旅游線路已經成為外地游客來揚必游之路。
為了增加吸引力,老街還融入現代旅游元素。在老街里,沿路還能看到咖啡館、唱片店以及文藝青年青睞的概念書店,也許不經意間,還能找到藏在角落的畫廊和飄在街角的杏黃酒旗……一大批年輕人和國內外游客融入揚州古城,使古城既有文化韻味,又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