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理想的生命詠唱——讀《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012卷》
《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012卷》
楊志學 唐詩 主編
新華出版社出版
雖說當下不能算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時代,但是,仍有眾多詩人的詠唱匯成江流,流淌在這片廣袤的國土。因為它的清澈,也最本真地閃爍著時代的波光浪影,不僅為這個時代作了一份見證,也給一個個心靈送來清新暢快的滋潤。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012卷》,就是這樣一部詩歌選本。
這部由楊志學、唐詩二位博士主編,汪劍釗、張立群等七位博士加盟的“九博士聯合推選本”,共選錄全國各地240余位詩人的佳作,每人只選一首,兼顧名家與新人、先鋒與傳統、風格與個性,因之具有詩歌文本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在眾多年度詩歌選本中獨樹一幟,獨具光彩。正如選本主編之一楊志學在《代序》中所寫的那樣:“選詩勢必會體現選家的主體意識,同時我們要求自己要有讀者意識和市場意識,遵循詩歌藝術規律,以開闊的視野,將本年度出現的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好詩遴選出來,奉獻給讀者。”
打開這部詩歌年度選本,首先是強大的詩歌陣容令人肅然起敬。有那么多我們早已熟悉的詩名出現在選本里,如李瑛、白樺、鄭玲、雷抒雁、傅天琳、趙麗宏、葉延濱、吉狄馬加、韓作榮、高洪波、梁小斌等等,這些詩人仍然在寫詩,活力不減。以《小草在歌唱》聞名于世的雷抒雁前不久離世,而選本里收錄了他離世前不久創作的作品《天書》,讓人感到欣慰;葉延濱《荏苒歲月》的短和嚴力《你知道》的長在篇幅上形成較大反差,而趣味上的一雋永一酣暢讓人感受到不同詩美的品質和力量。同時,選本有意識地收進了一批“80后”甚至“90后”的詩作,又讓人感到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也再次證明,作為古老的詩歌國度,現代中國依然是詩情洋溢、群星閃爍。
縱覽這樣一部年度優秀詩歌選本,會讓人感受到,詩人在歡呼和擁抱這個時代的同時,更把一份清醒乃至一種憂患留給了自己,知識分子所應有的對時代和社會的批評姿態,依然是那么清晰可見。大部分詩人的詩作都很厚重,他們立足于深厚的傳統與文化,扎根于不斷變化的現實語境,將個人體驗與時代風云、歷史滄桑與心靈向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從中讀到這些詩人的擔當情懷。如:“許多事,如今老了才懂得/許多事,如今老了也不懂”(李瑛《在我身邊》);在詩人浩舸眼里,“齒輪安裝在飛機上/它就躍上藍天飛翔”,而他的詰問更是沉重有力:“人也是一枚枚齒輪/命運把我們安裝在大地上/和著地球運行將會駛向何方?”(浩舸《齒輪》);還有“多少村莊消失了/多少莊稼播種了/多少江水淹沒多少墓地/我站在岸邊/誰站在盡頭?”(陳樹照《又見落日》)。這些發問都給人振聾發聵之感。
但是,面對現實,詩人之可貴正是由于在他的心底有理想的存在:“我無能力兼濟天下/但我可以獨善其身”,即使“我用盡所有的淚水/也無法洗去夜的黑/但我可以讓白天更白”(潘永翔《黑與白》)。何況這個世界上至少還有親情和愛情:“因為你,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我一直愛著”(冉冉《河水又漲上來了》)。“從前你不是這樣的/從前你的手指像一位古代仕女/拂袖,掩面,些微的不好意思……”當讀到女詩人傅天琳《喚醒你的羞澀》這樣的詩篇,我相信即便變得堅硬的心靈也因被觸動而重新鮮潤起來。
詩人是一種文明的核心動力,他無時無刻不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出訪到了異國,也始終心系故鄉,就是這種守望的典型:“一個異鄉人站在堤岸上/我是燈塔,我是海的盡頭/我的目光和思想,在這里解纜起航”(趙麗宏《黑海印象》)。詩人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看殷墟這一片片龜板、甲骨/寫的都是神靈傳諭的天書……三千年的秘密/記錄下人類前進的步履”(雷抒雁《天書》)。祖國大地上的一切總是矗立于詩人的心頭,才會讓他的視野無比寬闊,心胸博大,也才給予他“不得已而形于言”的力量。而通過詩人的詠嘆與緬懷,時代與時代的色彩對比度凸現出來,詩人的價值正在于此。一詠三嘆,始終不忍放棄心中的夢想,《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012卷》就這樣讓我們聽到了眾多詩人守望理想的生命詠唱。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