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創作與演出辨析
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在國內演出市場刮起的旋風還未過去,《貓》中文版又開始了火熱的巡演征程;最近熱映的電影《悲慘世界》,又讓音樂劇在銀幕上風光了一把;以阿炳故事為基礎的《二泉吟》、《聶耳》“升級版”的《國之當歌》以及王曉鷹導演的《斷橋》,作為國內原創音樂劇的代表正在上海集中展演……雖然關于中國是否有消費音樂劇的土壤的爭論還在,但國內音樂劇創作與演出一直未斷,新的探索值得我們總結,存在的問題更需要及時指出。
用經典打開市場大門
的確,音樂劇是都市文化的象征,音樂劇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市場的烙印。我們現在的都市化程度、工業文明程度、消費市場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都遠遠不夠,缺少消費音樂劇的氣候和氛圍。這也是為什么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經濟基礎好、工商業發達、和西方文化交流較多的城市,需要擔起音樂劇市場探路者的角色。
培育市場至關重要,但藝術市場靠什么培育?我認為,一是作品,二是市場運作。普及和培育市場需要那些質量高、口碑好、能吸引廣大觀眾的作品,就像我們普及交響樂,就必須要用貝多芬的作品,因為它最能代表交響樂這種藝術形式的精華和精神。我們現在還處于開拓音樂劇市場的初級階段,當很多觀眾還不知道音樂劇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就更要用經典的、最能讓人感受到音樂劇魅力的作品來進行普及,用它們來打開音樂劇市場的大門。至于市場運作,這些年上海大劇院組織了若干個音樂劇推廣小組,深入到大學、雙語學校、外企、新天地廣場等進行音樂劇的介紹和普及工作,效果很好。除了這種推廣,口碑相傳對音樂劇來說也非常重要,所以好的音樂劇才會長演不衰。
講好故事是關鍵
經常聽到一種議論,說音樂劇應該以歌為主,輔之以舞蹈,要有動聽的歌、悅目的舞,要載歌載舞。我本人學古典音樂出身,又在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工作過,對上述論點一度也十分贊同。但在不斷引進歐美經典音樂劇以及長期觀摩那些久演不衰的音樂劇之后,我開始思考,中國創作出來的許多音樂劇,歌并不難聽,舞蹈也非常不錯,但就是不夠吸引人,也很難長演不衰,什么原因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認清音樂劇的關鍵。音樂劇的關鍵應該是講故事,它通過音樂、舞蹈、美術、戲劇表演來敘述劇情,感動觀眾,雅俗共賞,一切都圍繞講故事而展開。現在中國的音樂劇對于這一本質還缺少深刻的理解。有意思的是,前不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講過這樣一句話:“我沒有做什么,我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莫言講的故事真實動人,講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吸引了全世界的讀者。音樂劇也一樣,中國其實有成千上萬的好故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做成音樂劇,但文學基礎是最重要的。綜觀國外那些優秀的音樂劇,都有一個創作的“竅門”,那就是從其他藝術門類尤其是文學名著中擇其精華,像《悲慘世界》、《基督山恩仇記》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獅子王》從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獲得靈感,而《西貢小姐》幾乎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翻版……中國的音樂劇創作者不妨嘗試著走這一條路。
中國音樂劇的多與少
中國的音樂劇之路已經走了幾十年了。據不完全統計,最近20年來中國產生了約80部各種類型的音樂劇,但幾乎沒有一部能久演不衰。其中不少是在對音樂劇的本質存在認識誤區、類型沒有厘清、產業規律缺乏認識的情況下,就匆匆制作,草草收場。
再多一些種類?話劇加吉他即音樂劇、歌加舞即音樂劇、有樂隊加盟即音樂劇,現在小劇場演出中冠以“音樂劇”之名的越來越多,這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模糊了音樂劇的特性,也在干擾著音樂劇的傳播與市場開拓。音樂劇不意味著綜藝藝術,不是歌、舞與劇的拼盤組合,它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機制和藝術形態,不認識到這一點,種類越雜,真正的音樂劇出來就越難。
再多一些明星?流行音樂是造星產業,再加上現在有眾多的選秀節目在催生新人,使得一大批演藝人才從拼唱片轉向了拼舞臺。國內某些音樂劇一上來就打著名歌星的牌子,想靠明星拉票房,但對音樂劇來說,駐場演出的長期性是考驗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這顯然不是明星效應一哄而上可以解決的。明星可以為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增光添彩,但無法挽救一部不成功的音樂劇。相反,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可以制造自己的明星。
再多一些民族色彩?音樂劇是舶來品,有人套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主張創作“民族音樂劇”,現在也有不少加入中國音樂曲調、民族舞蹈樣式的民族音樂劇實驗。這恰恰是一種不自信的心態。現在音樂劇界有英國音樂劇(倫敦西區)、美國音樂劇(紐約百老匯)的說法,二者在創作手法、風格把握上確有不同,但這里均沒有引入民族的概念。我認為我們不妨就用“中國音樂劇”的說法,可以講述中國故事,表現中國文化,但“民族化”不該成為不專業的逃脫借口。
而與這些“多”的誤區比起來,我們的音樂劇現在最急迫的問題是“少”。好作品少,從事創作的人少,既懂藝術又懂市場,并且能把劇本作者、歌詞作者、作曲家、舞美設計師、燈光設計師集合在一起,激勵他們共同創作的專業音樂劇制作人少,業界和研究界對音樂劇藝術特性和市場規律的分析總結更是稀少。音樂劇的創作與演出,還需要更扎實的探索。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