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不講“故事”行不行? ——從楊麗萍的郁悶說
東方衛視大型舞蹈真人秀《舞林爭霸》2月起正式開播,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第一次以評委身份出現在該節目中。日前楊麗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最初我是比較排斥參加這種充滿商業化、娛樂化的選秀節目的,當時我正在各地巡演,《舞林爭霸》欄目組的工作人員極力想拉我進去做評委,我到哪兒演出,他們就跟到哪兒,他們說我作為前輩出現,會給參加比賽的舞者帶來鼓勵和信心,所以我就同意了。可看到滿臺都是街舞、國標、爵士這類國外的舞蹈,唯獨缺少民族舞,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我是這方面的代表,而且特別主張這種舞。在那里我會覺得不太適應,恨不得趕快逃離,但是沒辦法已經約定了,只能坐在那里。”
在筆者看來,楊麗萍在《舞林爭霸》上的“不適應”,除了“唯獨缺少民族舞”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節目中呈現了很多與節目定位無關的東西——似乎每個舞者都要講一些刻骨銘心的故事,做一番撕心裂肺的哭喊才能夠博得觀眾和點評嘉賓的同情,類似道德綁架一樣的過程對中國舞蹈而言,很難說會有什么貢獻。
《舞林爭霸》與《我是歌手》在節目創意上很類似,意在突出藝術表演的本質,減少節目包裝和繁雜的流程設置,最大程度上還原演員駕馭表演的能力。但《舞林爭霸》沒有完全摒棄嘉賓點評的環節,楊麗萍在節目中的點評沒有表現出像金星一般的語言感染力,是因為楊麗萍更期待看到的是舞蹈本身,不是在嘉賓席上與舞者討論如何看待家庭和事業的態度。
快意恩仇是最簡單的社會叢林法則,中國人在悲憫心泛濫的故事情緒中尋求不到任何最終的解脫,但又找不到最佳的替代品——信仰。楊麗萍的信仰是舞蹈和自然,但在《舞林爭霸》的節目中找不到“同好”,舞蹈秀者們的故事無法打動楊麗萍,自然也很難繼續打動觀眾。
陷入思維誤區的不僅是《舞林爭霸》一個節目,看完節目郁悶的也不止楊麗萍一個人。中國電視節目在設置上還沒有走出模仿階段,遠的學歐美,如《中國好聲音》從荷蘭引進;近的學《我是歌手》,從韓國拷貝過來。即便是《舞林爭霸》也是從美國真人秀節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拷貝到中國的,遺憾的是,水土不服,楊麗萍坐在嘉賓席上如坐針氈已經無需再做過多評價了。很顯然,中國電視人還沒有學會如何設計出一個符合電視藝術本身的綜藝選秀節目。
中國現有的綜藝節目很難突破“故事性”的限制。從《超級女聲》的濫觴起就規避不了對“講故事”的鐘愛。當然,既然現有綜藝節目都是舶來品,必然是有樣學樣式的生搬硬套。歐美的綜藝選秀節目中也講故事,但故事的獨立性卻被忽略掉了。在標榜個人奮斗和個性張揚的文化傳統中,歐美選秀的故事更加傾向于“自我”,且鮮有“重復”,反觀中國綜藝選秀節目,千篇一律的故事架構讓人心有不忍,好像所有參加節目的選秀者都有一部血淚史。他們嘴上享受藝術的快樂,但心靈上卻都是被折磨的,擰巴、糾結的人生和藝術捆綁在一起,的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卻又很難讓人產生勵志的健康心理狀態,也遑論快樂地享受藝術本身了。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