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勸和小組》——以小見大 親切溫情
央視一套近日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勸和小組》,著眼于百姓生活中的煩惱瑣事,以“勸和”為主線,詼諧講述了社區“勸和小組”幫助他人排憂解難、創造和諧生活的故事,以點帶面地踐行并弘揚了社會和諧之道。
所謂勸和小組,顧名思義就是勸解老百姓家長里短的矛盾煩惱,化干戈為玉帛,讓更多的家庭遠離爭執,生活幸福。這是一個由小區居民自發組成的、不拿工資、不領補貼的熱心團體,其成員李奶奶是退休護士,簡爺爺是退休工人,成就是北大畢業的報社記者,而另外兩個年輕人費俞和香菱則分別為保險推銷員和婚禮策劃師。可以說,老中青結合的勸和小組典型地反映了當下不同年齡、不同行業力量的碰撞與融合,既古樸又充滿朝氣,是當代中國主流人群的一個縮影。
再看勸和小組的勸和案例。開篇就扣人心弦,以賈盛跳樓輕生直擊了中年人的家庭危機和自我救贖。而叛逆少年張大川的離家出走,則凸顯了現行教育體制下父親的期盼和兒子的夢想之間的錯位,也是父權家庭觀念博弈的一次集中爆發。這些都不是個案,《勸和小組》并沒有天馬行空地杜撰夸大,而是從我們周遭的生活入手,用一個個代表性的“失和”案例引發我們思考。就連勸和小組的成員也有自身的矛盾困擾,李奶奶的小兒子失蹤良久,調查才知已經鋃鐺入獄。年邁無子的簡爺爺傳統好古,與老伴的時尚生活格格不入。富二代左香菱,雖生活優越,卻無奈多年分居的父母走到了婚姻邊緣。而成就雖然是北大畢業的才子記者,卻也面臨工作和感情上的雙重問題。賣保險的費俞更有農村青年在大城市立足的壓力,笑臉背后其實是小人物的艱辛。
不夸張地說,這部劇像一面鏡子,自下而上地通過“勸和”折射了諸多社會熱點話題。從李奶奶身上我們看到了空巢老人的孤獨,從簡爺爺身上看到了老年夫妻應如何相處,從陳奶奶的“黃昏戀”中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而成就、香菱、費俞則是社會中堅力量的反映,讓我們看到高知階層也有自己的生活困惑,不論小人物還是富二代都有自己的人生抉擇。
《勸和小組》的勸和方式并不是“簡單粗暴”,而是詼諧智慧地對癥下藥。簡爺爺的古訓不離口,成就的曲線救人,費俞的幽默口才,一起將“失和事件”的痛苦轉化為歡樂,幫助當事人走出陰霾,認識到和諧生活的美好。最重要的是,勸和小組熱心腸的成員本身就傳遞了一股正能量,用愛心反擊世態冷漠,用行動重新點燃人間溫情。
“和”是勸和小組的行動目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體現。人人和諧則社會穩定,家家和諧則國家昌榮。從這個層面看,《勸和小組》是一部以小見大的民生劇。老百姓的平安幸福是和諧社會的大事,家長里短的百姓煩惱其實是和諧必要性的民生佐證。《勸和小組》通過直觀、形象的影視表達,說百姓話,做百姓事,將“和”的理想更廣泛、更生活化地深入百姓內心。相比于那些夸大家庭矛盾的婆媳劇,《勸和小組》雖沒有極致化的眼球表現,卻以濃濃的溫情和生動的百姓群像讓人備感親切。
(編輯:偉偉)
· | 臺灣著名散文家陳銘磻推出《和父親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