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基之子批《蕭紅》兩處硬傷
電影《蕭紅》正在上映,繼日前有學者指出電影追求“八卦”與史實有諸多不符之后,昨日,影片主人公之一——駱賓基的兒子張書泰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電影《蕭紅》的“四角之戀”使得外界誤以為蕭軍、端木蕻良與駱賓基是因愛同一個女人而生恨、成仇,甚至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蕭紅在端木離開之后,曾經答應如果她的病情好轉,一定嫁給駱賓基”,這些都是以訛傳訛。
蕭軍、端木蕻良與駱賓基(原名張璞君)都是東北很有才氣的作家,在上世紀30年代因蕭紅而互相認識,后又因蕭紅而有所糾葛。作為駱賓基的兒子,張書泰先生表示,自己看過電影《蕭紅》,雖然該片對蕭紅在作家氣質方面的塑造不夠豐富,但卻不失為一部唯美文藝之作。
真實的蕭紅與駱賓基
父親與蕭紅完全是耿直的朋友之誼
不過,小時候常聽父親駱賓基講述往事的張書泰對于電影《蕭紅》中的個別不實之處也十分敏感,他表示,影片有兩處曲解了駱賓基的明顯硬傷,“我的父親是一位性格豪爽、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山東籍東北漢子,當初,他照顧孤苦伶仃的蕭紅時,完全是一種心態耿直的朋友之誼,其中也含有弟弟心疼姐姐的質樸情愫,而不是電影里塑造成的朦朧浪漫的世俗‘姐弟戀’,這是第一處硬傷;第二處硬傷是,電影畫面中,蕭紅的最后一刻,似乎我父親也離她而去,這也是不對的。實際的情形是,當初日軍開始轟炸香港,左翼作家便準備撤離到內地,我的父親駱賓基也準備跟隨茅盾先生等人一起撤退,但考慮到他的多年好友、也是蕭紅的弟弟,曾告訴他自己姐姐在香港病得很重住在醫院,囑他方便時去看看。想到蕭紅需要人抬運,于是我父親便去醫院找她,并協助端木蕻良把蕭紅幾經輾轉安頓到一家旅館。正當我父親準備與蕭紅話別時,不想端木蕻良卻不見了。蕭紅告訴我父親他不會回來了,請求我父親留下來照顧,并由此陪伴了她在世的最后44天。當初,我父親并沒有帶任何換洗衣服,加之惦記留在家中嘔心瀝血兩年創作的《人與土地》的手稿,所以,后來當他看到蕭紅病情有所好轉,而端木又已出現時,就告訴蕭紅他要回家去取東西。哪知由于突遇日軍戒嚴,當日未能歸來。當他次日回來輾轉找到蕭紅時,她已昏迷不醒,并當天死在父親懷中。”
我父親和蕭軍后來一直作為摯友往來
張書泰表示,電影《蕭紅》的“四角之戀”使得外界誤以為蕭軍、端木蕻良與駱賓基是因愛同一個女人而生恨、成仇,甚至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蕭紅在端木離開之后,曾經答應如果她的病情好轉,一定嫁給駱賓基”,這些都是以訛傳訛。
張書泰告訴記者:“我父親與端木之間的公開翻臉不是因為爭奪蕭紅的情感歸屬,他與蕭紅是純粹的姐弟之情,而是因為我父親認為端木蕻良作為一個男人在最關鍵的時刻沒有承擔起責任、不仗義地拋棄了蕭紅。關于這些矛盾,我父親在《蕭紅小傳修訂版》中做了詳細描述,五十多年里,端木蕻良和蕭軍都沒有對其中的記述有任何公開爭辯。實際上,我父親和蕭軍后來一直作為摯友來往,我們兩家的后代也一直延續著這種友誼。”
百度搜索說父親是作家張潔的舅舅,這也是錯的
張書泰并沒有子承父業做文學工作,他如今是國際冰酒聯盟中國區主席,他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對于蕭紅時代的那段歷史已經非常陌生了,電影《蕭紅》也許是他們認知那個遠去時代的不多的途徑,“我非常感謝電影《蕭紅》給年輕人補了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一課。但同時也不希望父親的形象被諸多不實的訊息圍繞,尤其不能接受他的人格品質被錯誤地刻畫,電影雖然講求戲劇化,需要迎合世俗興趣,但既然采用的是真名真姓,所謂的藝術加工就應該盡量地接近歷史、人物的真相。”張書泰還順便澄清:“百度搜索上駱賓基解釋中說我的父親是作家張潔的舅舅,這也是錯誤的。我的父親與張潔的父親其實是很好的朋友關系,他在張潔成名前曾一直指點她的寫作。”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