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味更濃一些
記得小時候,在進入臘月之后,大人們就開始為迎接農歷新年做準備了,有這樣的順口溜: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順口溜真真切切地體現出老北京那迎接春節歡快忙碌的喜興勁兒。
但不知從何時起,順口溜里的事情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就說年夜飯吧,更多的家庭是到餐館定上一桌或幾桌,這樣既省去繁瑣的準備、制作工序,也減少了杯盤狼藉后的洗刷過程,看似符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是那份敬老尊賢的親情卻越來越少了。春節不同于其他的節日,它有著特有的社會屬性,是一個家庭團聚、尊老敬老的節日,親自動手制作年夜飯,做的就是那份濃濃的親情、吃的就是那份熱鬧的團聚。筆者作為一個“70后”,每當回憶起小時候過年那忙碌中透著喜悅、紛繁中透著熱鬧的情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便會油然而生,這也許是現在不少年輕人從未體驗和感受過的。
事實上,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急劇變化、西方強勢文化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再加上無良商家和一些媒介的炒作諸原因,春節年俗文化的生態環境受到沖擊,春節的年味正在逐漸淡化。尤其是大中城市里的不少年輕人對春節年俗文化的無知,令人堪憂!我曾經問過許多10來歲的小孩春節大概有什么樣的年俗?絕大多數孩子都回答不出。如果再任此發展下去,要不了多長時日,恐怕我們的后代對春節年俗文化的無知和冷漠會越來越多。
今天,當那些優秀的春節傳統習俗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之時,我們過年的幸福感還會有那么強烈嗎?
其實,就像我們每年要過生日一樣,春節就是國人每年給自己的一次洗禮,打掃灰塵,辭舊迎新,祭奠祖先,祈求豐年,這是千百年來留下來的習俗,可以拋棄嗎?不可以!應該保留,而且必須保留!作為極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春節讓我們更有民族自豪感。如果哪天中國人都不過春節了,都跑去過什么圣誕節、感恩節,那真的很可悲。有特色文化的國家才會聞名于世,尊重自己國家文化的國家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要更好地保留并且發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民族知道我們的春節,更多外國人參與我們的春節才值得驕傲。
動手制作年夜飯,做的就是那份濃濃的親情、吃的就是那份熱鬧的團聚。筆者作為一個“70后”,每當回憶起小時候過年那忙碌中透著喜悅、紛繁中透著熱鬧的情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便會油然而生,這也許是現在不少年輕人從未體驗和感受過的。
事實上,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急劇變化、西方強勢文化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再加上無良商家和一些媒介的炒作諸原因,春節年俗文化的生態環境受到沖擊,春節的年味正在逐漸淡化。尤其是大中城市里的不少年輕人對春節年俗文化的無知,令人堪憂!我曾經問過許多10來歲的小孩春節大概有什么樣的年俗?絕大多數孩子都回答不出。如果再任此發展下去,要不了多長時日,恐怕我們的后代對春節年俗文化的無知和冷漠會越來越多。
今天,當那些優秀的春節傳統習俗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之時,我們過年的幸福感還會有那么強烈嗎?
其實,就像我們每年要過生日一樣,春節就是國人每年給自己的一次洗禮,打掃灰塵,辭舊迎新,祭奠祖先,祈求豐年,這是千百年來留下來的習俗,可以拋棄嗎?不可以!應該保留,而且必須保留!作為極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春節讓我們更有民族自豪感。如果哪天中國人都不過春節了,都跑去過什么圣誕節、感恩節,那真的很可悲。有特色文化的國家才會聞名于世,尊重自己國家文化的國家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們要更好地保留并且發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民族知道我們的春節,更多外國人參與我們的春節才值得驕傲。
(編輯:孫菁)
· | [新華時評]“年味”不在花錢多 |
· | 年味越來越濃了 |
· | [光明論壇]找回樸素的年味 |
· | 臺灣:景氣回暖年味濃 |
· | 湖北大山里的文化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