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電影努力打造“合家歡”
電影《憤怒的小孩》劇照
“我就是希望拍一部大家看過后都感到開心的電影。”
——《憤怒的小孩》導演黃雷
《憤怒的小孩》老少咸宜
李 博
電影《憤怒的小孩》上映前,被很多媒體稱作中國版的《小鬼當家》,但導演黃雷更希望影片被定性為好萊塢式的“合家歡”電影。在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看來,中國的電影市場上太缺少這類適合全家老少一起觀看的影片了。
《憤怒的小孩》投資不大,但參演的明星卻不少,陳坤、張嘉譯、江珊、范偉、陶澤如……黃雷很清楚這多半是影片監制——自己的父親黃建新的功勞,所以在影片宣傳期間,他并不像很多人那樣對自己“導二代”的身份諱莫如深,反而屢次感謝父親對自己的提攜與幫助。
黃建新至今記得兩年前兒子將畢業作品的故事大綱交給自己時的情景:“故事中那種親情的正能量深深打動了我。”黃建新回憶道,“當初他只是想花幾十萬完成一份作業,但我覺得還不如實實在在拍一部電影出來,真正去市場上接受一下考驗。”
于是,1月29日公映的《憤怒的小孩》,從學生作業變成了一部標準的賀歲喜劇。影片的主人公孫小傲是個古靈精怪的淘氣包,父母都在俄羅斯工作,小傲一直由耳聾寡言的爺爺照顧。假期將至,爺爺生病住進醫院,一直渴望父母關愛的小傲的生日聚會再次被爸爸以工作為由爽約,憤怒的小傲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半路上,小傲偶遇剛剛逃脫犯罪集團控制的鬼馬女孩蘭蘭,為履行送蘭蘭回家的承諾,小傲決定和她并肩作戰,由此上演了一幕兩個神奇小孩對戰三個“奇葩”蠢賊的爆笑故事。
“我就是希望拍一部大家看過后都感到開心的電影。”黃雷的創作訴求簡單明了。在創作之初,黃雷便將故事的主人公鎖定為五六歲的小男孩,但他又不甘心自己的電影只有孩子喜歡。“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美國電影《小鬼當家》。那部電影不僅孩子愛看,大人也看得不亦樂乎,大家各自有各自的興趣點和笑點。”黃雷說。
找到《小鬼當家》式的“合家歡”電影這樣一條“光明大道”后,黃雷驚訝地發現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此類影片并不多見。于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黃建新,黃建新當即拍板擔任影片的監制。“我最欣賞的就是‘合家歡’這個概念。”黃建新說,“這樣的喜劇不是以諷刺為主,而是通過一系列幽默的故事傳遞出一種親情的正能量。”
對于喜劇電影,黃建新可以說駕輕就熟。從《黑炮事件》到《站直啰,別趴下》再到《求求你,表揚我》,黑色幽默一直是他執導影片的標簽。但這次的《憤怒的小孩》顯然跟黑色幽默沾不上邊,所以黃建新必須按照“合家歡”式影片的思路來為黃雷出謀劃策。
“最重要的是影片要表現中國人的生活、中國式的家庭關系,不能讓觀眾看過后覺得這電影就是各種好萊塢電影的拼盤。”黃建新說。在拍攝影片時,黃雷時刻銘記著父親的提醒。“被我當做參考范本的《小鬼當家》是一部建立在美國家庭觀基礎上的電影,如果生搬硬套,肯定會‘水土不服’。”黃雷說,“《憤怒的小孩》中的所有人物關系和戲劇矛盾都是中國式的,這樣才會得到觀眾的認同。”
而影片中一系列瘋狂笑料的設定,也與黃建新的建議息息相關。“《憤怒的小孩》這樣的故事只能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喜劇情境中,所以影片中的許多喜劇動作一定得是非寫實的。”黃建新說,“比如賊往警車里鉆這樣的段落,在現實生活中肯定不會發生,但它在《憤怒的小孩》中卻是可以成立的。”
為了讓《憤怒的小孩》能夠被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接受,黃雷有意增加了動作喜劇的成分。“兒童觀眾對于語言幽默的理解能力有限,但對動作喜劇的理解能力很強。在好萊塢的‘合家歡’式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非常有趣的動作段落,正是為了照顧兒童觀眾。我們在《憤怒的小孩》中借鑒了美國的經驗。”黃雷表示。
《憤怒的小孩》拍攝了61天,這也是黃雷和父親連續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我小時候爸爸工作很忙,我是奶奶帶大的。其實我挺像小傲這個小孩的,總是覺得和父親的距離有點兒遠。”黃雷說,“我從小就特別渴望跟父親交流,因為我認為父子之間的爭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交流。就像電影里的小傲,不管對父親滿意也好,不滿意也罷,他都會說出來,這種表達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通過拍攝《憤怒的小孩》,黃建新覺得自己對兒子的了解加深了不少。“因為他從小就不跟我生活在一起,所以過去我們之間隱約會有一點情感上的隔膜。”黃建新表示,“在拍攝電影的兩個月時間里,我們父子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我覺得這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一段日子。”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