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大紅燈籠》的美中不足
音樂劇《大紅燈籠》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前有張藝謀的電影,后有趙汝蘅編導、陳其鋼作曲的舞劇,北大音樂劇研究中心再次推出同一題材的音樂劇,由彭峰編劇、周映辰導演、撈仔作曲、蔣金錦編舞、科普蘭伍德拉夫執行導演,王麗達、肖杰、湯子星、章小敏、陳物華、邊疆等擔綱主要角色。
大幕未開,隱隱約約傳來一段《杜十娘》京劇唱段,像是幕后放老唱片,有話劇開場的效果。突然間序曲響起,是一段緊張激烈的管弦樂曲。大幕開啟,陳老爺家忙忙碌碌,準備迎接四太太進門。開場合唱是男女傭人議論紛紛,對新太太、陳老爺評頭論足。頌蓮、少爺、老爺、三個太太依次出場,戲劇進展很快。頌蓮與少爺產生了感情,大太太一再阻止;二太太算計頌蓮,被頌蓮剪破臉皮。小說《妻妾成群》的情節被快速剪接搬上舞臺,第一幕著力描寫頌蓮與幾位太太們的沖突。第二幕是頌蓮與大少爺感情加深,重唱之中頌蓮表達愛欲強烈,飛蒲則表達自己無能為力。三太太有外遇被發現,陳老爺下令推她下井,頌蓮目睹殺人瘋了,大雪紛飛,嗩吶吹響,新姨太太被迎進家門。半個鐘頭的下半場緊湊落幕。
該劇將悲劇集中于頌蓮、三太太與飛蒲的塑造描寫,矛盾更為集中。彭峰的劇詞朗朗上口、精煉簡潔。唱腔與念白句式工整、韻律十足,風格統一、流暢明白。為宣敘與詠嘆曲調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語言基礎。
音樂劇《大紅燈籠》音樂寫作有個性、有活力,東西兼顧、混搭風格。伴奏是先期錄音,管弦加電聲,再加民族特色樂器。旋律有爵士、有Rap,有歌謠、有詠嘆,有戲曲、舞曲,還有流行歌曲、電影音樂。音樂豐富多彩、五光十色,可以說雜燴一盤、可以說不拘一格。主要角色都有音樂形象、音樂設計,唱腔各不相同,唱法也不相似。頌蓮、陳老爺、飛蒲的唱段寫作較好。相對而言,大太太、三太太音樂弱了一些。大太太音樂太洋氣,三太太音樂缺乏貫穿主題。
這部戲的演員來自四面八方,臺上表演唱功不凡、人物入戲。筆者看了兩組演員的表演,A組頌蓮扮演者王麗達、飛蒲扮演者湯子星聲區通暢、嗓音松弛,演與唱都不錯。B組章小敏扮演頌蓮身材、氣質、形象更為準確,飛蒲扮演者肖杰能歌善舞,表演也很出色。相對而言,B組演員的獨唱、重唱與表演更為用心、更為精彩,歌曲詮釋,有自己獨到的處理。無論音準、節奏還是樂感,都有佳良表現,一些段落演唱近乎完美。這在原創新劇目首演中十分難得,可見演員與導演臺下付出的艱辛努力。
兩組演員不變的陳老爺扮演者陳物華唱演尤其出色,人物形象準確,表演有聲有色。此外,飾演管家與喜劇人物的邊疆表演也很出色。他那些插科打諢的念白與表演,為這部冷色調的音樂劇增加了不少娛樂、亮點與幽默。
音樂劇《大紅燈籠》舞美具有東方氣派、江南風格。舞蹈以甘肅省民族歌舞團演員為班底,編導風格多樣、不拘一格,有民族舞,有爵士舞,有古典舞,還有現代舞。舞蹈功能是制造戲劇氣氛,外化人物沖突與心理矛盾。象征黑暗勢力的黑衣家丁有多段群舞,象征頌蓮與三太太的白衣女子群舞插入戲中,在深化戲劇內涵、抒發人物情感的同時,也增加了音樂劇舞臺的觀賞性。結尾時大雪紛飛,瘋了的頌蓮跪在舞臺中央發瘋,迎親舞隊穿場而過,喜氣洋洋。一喜一悲,悲喜同臺,給觀眾留下余味。
音樂劇《大紅燈籠》念白的使用是成功的,比如管家與家人的劇詞用Rap快板形式的念白,打擊樂伴奏,簡單有效果。而歌曲寫作有得有失。得之詠嘆歌曲多數創作成功,失之宣敘段落不少不夠理想,責任不在劇詞寫作而在于音樂創作,主要是曲調寫作對依字行腔規律重視不夠,一些旋律不順耳不順口,主題缺乏提煉貫穿,音樂整體風格缺乏統一,這些問題有待在以后演出中進行修改。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