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南五臺山下文化情
在赴渭北的一次考察中,王勇超在農家院落發現了石雕的拴馬樁。而這些彌久日新的,
以整塊青石沙石雕就、或人或獸形態各異、民間護宅辟邪的華表式的老石頭,
日后竟成了他的民俗博物院的鎮院寶藏。如今,博物院眾石雕因保護而得以安居。
王勇超組織起幾十號人馬,奔赴在黃土臺塬褶皺里的偏僻村落,搜尋拴馬樁等民俗遺存。
西起隴縣, 東至渭南地區,十多個縣,上百個村鎮;也有到鄰省河南、山西、甘肅一帶。
這場無垠的田野調查,顯現的是責任、氣魄、胸襟與意志。
一院民俗物寶,叫她流連忘返;一曲千年老腔,令其癡迷震撼……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程萍,日前參觀完“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后在互聯網上掛出了她的認證微博:
如果你去過西安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你一定目瞪口呆——無論如何你也想象不到一個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居然如此博大,正如馮驥才先生的題字:“大美不言在民間”。如果你沒去過,那太遺憾了!幾天之后,那里給我的震撼仍然久久縈繞于心?!秶L》詳細述說了創辦者王勇超先生的傳奇經歷。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私人博大收藏:目瞪口呆、震撼?馮驥才、王勇超?《國風》?一時間,微博的內容引起不少人回味著,總想探個究竟。
那就讓我們,步入位于西安南郊、“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秦嶺之南五臺山北麓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為師賀壽 致敬文化
2012年10月1日上午,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剛完成保護復建的第二批明清古民居群落內,一場別具情懷、別有意義的壽慶正在舉行。
昔日為文化保護以命相爭、如今盛名之下的博物院院主王勇超,邀請了數十位文藝界人士,為他早年步入文化圣殿際遇的第一位老師、他尊為人生領路人的毛锜先生祝壽。
毛锜,年輕時筆名“司馬仰遷”的陜西省作協顧問,著名詩人、散文家。當年他的《世界第八奇跡發現記》,讓世界了解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橫空出世。
桌上清茶溢香,鮮果添彩。院內懸掛著毛锜先生的同仁、好友的書畫贈品。
著名評論家閻綱由北京寄語:“做人藏拙,老誠持重;為文神游,筆下生花?!l友學友毛锜高高壽 弟閻綱八月拜賀”。
著名作家陳忠實題字:“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ёC熜职耸A誕”。
戶縣農民畫家李鳳蘭,以一幅紅桃滿樹的國畫《長壽圖》,表達了對壽星的敬賀。1973年,毛锜赴戶縣采訪,撰寫了報告文學《農民女畫家》于《人民日報》發表,李鳳蘭的名字從此不脛而走。
壽禮上,人們記憶著毛锜八十文壇生涯,也贊嘆博物院院主王勇超對師長的感恩,對文化的尊崇。
王勇超搶救保護文化遺產的杰出事業,一直受到毛老的關注。2011年6月,毛锜致詩王勇超:“遠離喧囂躲俗塵,澤畔披裘獨垂綸。千古一個劉文叔,不忘微時有故人。”詩前有言:“勇超,事情鬧大了,表示祝賀!”
王勇超的事業真“鬧大了”。參加壽禮的人們,此刻也回顧著他跨入文化大門后的不凡人生。
書院門里 翰墨沉香
出身陜西長安郭杜公社赤蘭橋村的王勇超,自幼家境貧寒。在家鄉,他什么農活都干過。28歲時,即1985年4月1日,不甘命運寂寞的他,懷揣僅10元錢,北上闖西安、謀生活。從城建工地做起,風雨滾打,步步磨礪。他逐步成功了,先后開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綠化公司……
遇到了文化人毛老師,如逢醍醐灌頂,喚醒了他體內可能潛藏的不知哪輩子遺傳的文化基因,他的興致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他開始喜愛文章,鐘情字畫,一心投入了文化的懷抱。
而后,在聞名中外的西安書院門文化一條街,自建了店樓。
該樓后正式編為書院門1號。它的西鄰,是明朝馮從吾講學的關中書院,近東南便是碑林。
毛先生為這藝術店樓起名“洗硯園”。該園后改名灝文堂。灝,浩瀚、灝瀚,皆指水勢廣遠,茫無邊際。大水,大文化匯聚的地方,可見主人的情懷多么博大寬廣。
在那些日子里,居住陜西的許多文人墨客,常到這里談字論畫,如霍松林、陳少默、衛俊秀、修軍、劉自櫝、邱星、郭全忠、張振學、劉文西、王西京、陳忠實、賈平凹……還有后來結識的華君武、鄭欣淼、韓美林、柯文輝等,都是王勇超的良師益友。
陳忠實在完成《白鹿原》后,有感于王勇超的精神,于新世紀前,還專門寫了《自信是金》的數千字長文,見諸報端:
書院門的古文化一條街,是西安古城里一個別樣風姿的靚點?!白孕攀墙鹱印钡耐跤鲁驮谶@條街上占有一坨風水寶地。
多年以后我和“洗硯園”的主人王勇超有一次交談。五歲時他竟然對母親端給的一碗面條驚詫地問:“這是什么飯?這么好吃!什么時候能天天吃面條呢?”五歲孩子的問題聽來令人心酸。
后來他從長安大地走進了西安。這碗“白面面條”可是做得夠長的了、“白面饃饃”蒸得可是夠大的了。
王勇超說過一句話:“相信我是一塊金子?!边@話著實令我為之一震。
自信是金??少F的是這個自信,可貴的是對“金”的品格的堅守,是對時下某些人類美德顛覆的再顛覆。另一面——自信的素質才是人立身的中柱,是金。
王勇超就此闖入了充滿誘惑的文化領域,推開了咯吱咯吱響的民俗藝術大門。他承辦了書畫界數屆筆會與作品展,編輯出版了書畫集。至今,他仍懷想著書院門文化人間的互敬互愛。
有專家論道:西安書院門,原由關中書院得名,數百年間,這里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興辦了書院,二是建立碑林博物館,三是王勇超由洗硯園、灝文堂,孕育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三秦護寶 石上逍遙
由洗硯園、灝文堂抵達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地理位置30公里;但這一步,至今走了20年。
王勇超當年的視野,已經遍及關中大地,心中萌生了更大的文化念想。
“大美不言在民間”。
在赴渭北的一次考察中,他在農家院落發現了石雕的拴馬樁。而這些彌久日新的,以整塊青石沙石雕就、或人或獸形態各異、民間護宅辟邪的華表式的老石頭,日后竟成了他的民俗博物院的鎮院寶藏。
有的農戶把拴馬樁的頭砸下來賣給南方文物販子,下面碩長的石樁用來鋪路。也有不少拴馬樁,在偏遠村子被用作拴牛拴羊拴狗或墊豬欄,各顯功能。
想到拴馬樁的遭遇,想起它們身首異處,王勇超就覺得心疼。作為炎黃子孫,他自此立志奮起保護先人留下的文化遺存。
安排人員四處踩點、拍照、洽價。對別人收的拴馬樁,經討價還價,他掏三四百元買下,賣方也很高興。有的拴馬樁兩米多長,得用卡車拉,雇了車輛和人力,一車能拉十幾個。
王勇超的眼前鋪開了一張無形的圖,西起隴縣,東至渭南地區,十多個縣,上百個村鎮;也有到鄰省河南、山西、甘肅一帶。幾乎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組織起幾十號人馬,奔赴在黃土臺塬褶皺里的偏僻村落,搜尋拴馬樁等民俗遺存。
幾乎是地毯式的普查、征集。純粹的民間行為,以一個民營文化機構的名義。天地是開闊的,似一場無垠的田野調查。顯現的是責任、氣魄、胸襟與意志。
在澄城,王勇超剛在一農戶家坐定,就聽說:“隔壁有一個好門墩石,讓個外省人弄走了。”
沒來得及吃農戶煮的嫩包谷棒,便要來了外省人的電話號。一行人驅車緊趕,終在山西侯馬追上對方。經討價還價,二萬二成交。這一顛一倒,讓對方賺了個結實。但王勇超想,一件藝術品一個樣式,我收留下來,值;再說,任其流落海外,就是咱陜西乃至中國的損失。
來到合陽,聽見院子內一陣吵鬧,伴隨著刺耳的鐵石撞擊聲。原來,院內先人留下一個巨大的石雕飲馬槽,四周石刻紋飾秀美如真。兄弟倆鬧分家,沒辦法分,正欲將其鑿開平分哩。
王勇超進院便急忙攔擋,說是“刀下留人”。隨后掏出數百元遞給主人說:“這東西歸我保管了,以后惦記,到西安的博物館里看?!?/p>
一個唐代廟址搞基建,挖出兩個石雕巨龜。民工正要砸碎,王勇超飛快趕到,花了兩三千元買下,并連夜運回。
拴馬樁、其它老石雕,還有高門樓、舊戲臺、廟寺、寶塔、牌坊,王勇超盡己所能將它們一一收留下來,納入他的民俗文化百寶庫。
但當年沒有政策支持,干正事如同做“地下工作”。
沉重的石器需要用吊車起動;裝了車還要鋪上柴草樹枝,遮人耳目。等到夜深人靜,晚12點從村里出發,把貨送到高陵等地,下半夜三四點鐘就能趕到西安,把它們運送到長安郭杜的秘密庫地。
但這樣,還是被多次攔截,屢遭罰款拘留,有時連車帶人。
那時,王勇超每每出門,就想著:會遭遇什么問題?
至今,有一個理王勇超還是沒有想通:那些民間的東西,如果誰把它打碎砸爛,肯定不算鑄錯;但誰把它們收留保護下來,就有可能被認為違法犯罪。這是怎么回事?
王勇超在事業路上走得極其艱難,長時間不被認同,飽受屈辱、猜忌。難到啥程度?他說,就是“干哭沒眼淚”。
奮力保護下拴馬樁,他又找了一位學富五車的學者,共同烹制文化盛宴。王勇超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柯文輝合著了《石上逍遙》,書中縱情感嘆:“拴馬樁平平常常,不奪人視線,僅僅是中國文化大樹上的一片小紅葉,卻已足以雄視后代五百年?!?/p>
《秦腔》的作者賈平凹也收藏過幾根拴馬樁,還為此感言:“沒有我的時候是有馬的時代,沒有了馬的時代我只有守著拴馬石樁而哭泣?!蓖跤鲁瑒t想:其他做不了,我可以盡一己之力,搶救保護拴過馬的藝術石樁,它就是歷史的珍貴記憶,我們民族的文化載體,彰顯著民間的精神氣質。
王勇超,在自覺、自創的事業路上,還能走得更遠、更精彩嗎?
秦嶺五臺 把根留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一個夜晚,西安書院門灝文堂樓上的燈還亮著。王勇超和朋友已經忘了時辰。那晚的一個大膽設想:創建獨特的民俗藝術博物院。這個設想如同一顆寶貴的種子,飛播到了南山。
自幼,王勇超抬眼南望,那隱隱約約的一抹山脈,便是人稱南山——終南山,秦嶺的中段。王勇超創建的博物院,最后選址秦嶺終南之隋唐佛教圣地南五臺山下。
2002年7月28日,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在此隆重奠基。不久,一篇整版長文見報,題目就是:《500畝地放一個人的藏品》。
奠基后辦的第一樁大事,由王勇超挑頭承辦了“首屆關中民俗文化研討會”。命名“首屆”,王勇超知道,一定有第二屆、第三屆……
12月底,雪花飄舞,西安常寧宮會堂內高朋滿座,40多位專家學者來自各地,濟濟一堂。王勇超最后也慷慨陳詞,作了題為《把根留住》的發言:
關中農村,農民拆掉舊房蓋新房,紅磚水泥加樓板。與此同時,一批批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古民居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用說那些鐫刻著歷史文化的石雕、磚雕、木雕、牌匾、碑刻、神龕正在面臨滅頂之災。剪紙、年畫、面具、木偶,只能博得外國人的青睞,本國人已不再喜歡這些土里土氣東西了。秧歌、鼓舞、皮影、線戲,這些標志著民風民俗的活動正在消遁。還有那遺棄在荒郊野外的拴馬樁、飲馬槽、石馬、石牛、石羊、石獅、石人,任憑風吹雨打,愈發無人過問。
王勇超說:
在我看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地域的,才是廣闊的;唯有民俗的,才是全體的;唯有歷史的,才是未來的。
他大聲疾呼:
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未來,把根留??!
由一兩千斤的拴馬樁到幾噸一個的飲馬槽,由石雕磚雕木雕、一個個建筑構件,到整個古宅院落,王勇超漸入佳境,氣魄胃口越來越大。
來到合陽偏遠的靈泉村,又考察了大荔的姬家莊,還有其它的李家莊、陳家莊……有時跨過黃河,一路研究山西、河北、山東的古民居。相比之下,陜西古民居的特點是壯觀雄渾,博大厚重,工藝精致,內涵豐富。
如今遷復建于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的趙家門樓,始造于清末,原址在陜西白水縣縱目鄉縱目村。1998年,因年久失修,門樓瀕臨倒塌。王勇超得知后及時征集保護,拆遷收藏,于2005年重塑于院。建筑為上下兩層,東西長15米,南北寬5米,高13米,面嵌大量精美石雕、磚雕圖飾,前后上方分鑲“地通乾元”、“終南霞蔚”石匾,使原本高大雄偉的建筑更顯輝煌。
現博物院內的西京雄鎮,原址陜西富平縣莊里鎮唐家堡。1989年由王勇超征集保護,2004年復建于此。
閻敬銘(清代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被譽“救時宰相”)宅院,因上世紀50年代末建三門峽水庫被拆。王勇超知情后多方查考,終在1997年從其后人手中征購了房屋構件及各種雕飾,至2004年,依原貌照片和原址數據,在博物院復建。
還有原址陜西富平的明代“三朝元老”孫丕揚的宅院,因城區改造即將拆毀的澄城的崔家槐院,早在元代泰定元年建造、明清時翻修、原址陜西合陽的瑰麗俊美的梨園戲樓,都在本世紀最初的幾年里,被保護與復建到院。
王勇超先后搶救、保存下了40座明清時期的深宅大院,經移遷復建,修舊如舊,集中展示,如同保存了中國農耕文明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耽誤一天,很多古村落就沒了,你要一想起這個,心里就冒火?!泵磕罴肮糯迓?、古民居的現狀,中華文化遺產保護使者馮驥才就掩飾不住情緒的激動。
2008年秋,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前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考察。而早在2003年春,馮驥才就為王勇超組織的首屆關中民俗藝術研討會的論文結集,題寫了書名。
此刻馮驥才見到王勇超,高興地說:“(今年)兩會期間,中央領導同志特別對我說,你去西安,必須要看一看那個博物館。一位民間人士,花那么大力量把文化遺存都收集起來,王勇超確實了不起!”
馮驥才還面對數十位文化新聞界人士盛贊:“勇超在我們城市化、現代化巨大的沖擊下,一個人承擔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的搶救,他把這個責任扛在自己的肩上。我很佩服勇超,這么大的規模,憑個人的力量,把它們聚攏起來,匪夷所思。勇超的心是一顆文化的心,一顆很純的文化的心。 我們說這件事的道理很容易,可以說得很深,但我們要實踐它是很難的,而肯實踐的,至今仍是少數?!瘪T驥才表示:“我向王勇超同志學習,向王勇超同志致敬!”并欣然題字:“靈魂不能下跪”、“大美不言在民間”。
“要實踐它是很難的,而肯實踐的,至今仍是少數。”
這不免使人聯想到魯迅先生70多年前在《門外文談》中寫下的話:由歷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總是覺悟的智識者的任務。他們必須有研究,能思索,有決斷,而且有毅力?!翱傊?,單是話不行,要緊的是做。……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雖然也可以口談,但大抵得益于實驗,無論怎么看風看水,目的只是一個:向前?!?/p>
致力文化 精神可揚
要緊的是做,逆水行舟、拉纖向前。中華民族的先行者、改革者,“由歷史所指示”,總是循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堅毅前行。
王勇超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秦嶺南五臺山下,王勇超實驗與成就的,是一個前無古人、流芳后世的宏大的文化創造。王勇超的文化保護及整合創作,沒有組織指令,沒有教科書與案例,沒有先例示范。他將一份自覺轉化為責任擔當,將一個醉心的文化夢,變成了璀璨的現實。
千年積淀、散落民間、瀕臨滅失、不可再生的民俗遺存,經他的傾心真愛護衛而一一重生。33600余件(套)民間物藏,大到城墻門樓、古宅深院,小至墨硯煙具、三寸金蓮,還有關中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千百種器用,還包括民間的禮俗鄉規、節慶婚壽、傳統技藝、戲曲展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由他收留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安居、生存,傳承光大,再煥青春。
博物院的藏品,體現了精品意識。同樣是拴馬樁,含金量不一樣。用王勇超的話說:來了一堆人,其中有一個是國家總統,就有價值了。
他在追逐精品目標,還在不停息地創造。王勇超的跨越千年歷史、演繹500畝地宏偉展示的文化創造活力,正在持續迸發。他還在勾畫著建設藍圖,還在后院原野上創作著新的布展、新的景象。
如今,王勇超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他是一位胸懷博大的文化保護者、高明的設計師、知古通今的能工巧匠。
2008年開院以來,中外游客蜂擁而至:普通市民,一次幾十輛大巴車的中小學生、大學生,部隊官兵,大批專家學者,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干部,都來博物院參觀考察學習,贊揚“天物大全”、“國之壯舉”,瞻仰歷代古建、民族氣派,學習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
一位享譽內外的建筑大師,了解院史后鄭重提議:“希望創造關中民俗博物院這一寶庫的精神,得以發揚光大?!?/p>
建樹誠可貴,精神價更高。王勇超文化保護的業績日益為世人明曉,而其創造文化傳奇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無價精神的發揚光大,定當具有更久遠的意義!
(編輯:路濤)
· | 首屆美術文化周刊學術邀請展舉辦 |
· | 中國文化志愿者:在海外傳遞中國夢 |
· | 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
· | 李屹:志愿服務為人民 繁榮文昌新輝煌 |
· | 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會議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