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的舞 醉人的情——看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
《沉沉的厝里情》是一臺充滿閩南風味的舞蹈詩,編創者能夠以舞動人,以情醉人,從而讓一幅濃濃的閩南風情圖畫,展現在首都的舞臺上。
2012年12月初,來自廈門的這臺風情舞蹈詩,在北京舞蹈學院新落成的劇場中連演三場,引起了業界人士的廣泛好評,人們既對這臺晚會嘖嘖稱贊,同時也對這臺作品的演出單位——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廈門藝術學校的不斷成長,感到由衷的喜悅。
位于廈門的“小白鷺”是一個起點不低、特色凸顯的專業民間舞蹈團體,雖然建團時間不長,卻在當代中國舞壇上樹立起一個十分醒目的標志性旗幟。該團以弘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發展目標,以高標準的藝術要求為坐標,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成為當代中國舞壇上一支常勝不衰的藝術隊伍。應該說,在今天偌大的中國版圖上,專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其表現內容的專業舞團,并不是很多,因此“小白鷺”的藝術追求和發展理念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之余,“小白鷺”又以不俗的陣容打造出這臺以情制勝的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從而再次將該團的藝術主張和表現實力展露無遺。
《沉沉的厝里情》為觀眾描繪的是福建閩南地區的風俗畫卷,這里一個“厝”字,就能讓觀眾嗅到一股濃烈的閩南味道。“厝”是當地老屋的意思,所謂“厝里情”,編導想要表現的就是要憑藉這些老屋的人文環境來傳達出當地人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和情感故事。既然是要表現“厝”里的“情”,這個“厝”和這份“情”就都成為創作者們賴以施展其藝術能量的天地。于是,我們在舞臺上看到了在那些“厝”里發生的沉實而感人至深的“情”,創作者們用他們的精妙構思和舞蹈演繹,讓一個充滿濃郁地方色彩的空間升騰出繚繞于時空、繚繞于心頭的濃彩重情。
晚會是通過一位閩南婦女的成長經歷而串起整個作品的,有始有終有框架有邏輯,倒是很有舞劇的意味。其間穿插的大量閩南地區風土人情的展示,讓觀眾既獲得了認識和體味閩南風情的機會,又可以盡享藝術本身所帶來的感動。創作者們從晚會各個創作環節中建立起來的默契讓晚會擁有了一份渾然天成的質感,這充分透露出創作者們的精誠和苦心。對于生活的認識深度,對于情感的體味深度,都讓這部作品的藝術深度有所延展,從而讓那份伴著“厝”而產生的“情”,像氤氳于舞臺空間中的那些淡淡的煙霧一般,久久不能散去。
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由序和四個場次構成,分別是:海的子民、青梅往事、良辰錦時、海岸人家、故鄉月明,讓一位老婆婆一生所走過的路程,貫穿了整臺晚會,看上去順理成章并一氣呵成,從而把通向情感高度的臺階一步步地構筑了起來。當老婆婆顫巍巍地從人群中走出,手捧一碗酒緩緩地灑向地面時,那份感人的情懷,其程度和其場面,都已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晚會對于“風情”的展示,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完成的,一個是直接呈現眾多的閩南地區民間形式如布袋戲、婚俗等,另一個就是通過充滿濃郁當地風格的舞蹈語言。生動而鮮活的民間舞蹈語言,不僅具有相當強的“民間”意味,同時也在編排中努力凸現審美性,讓本來已經脫離原生意味而高度抽象了的舞蹈語匯又具有了強悍的表現張力。從這里就可以透露出創作者們的用心,以及民間舞這個舞種在動作創新層面上所取得的嶄新認識和成果。已經固化了的民間舞蹈語匯如何具有藝術的表現性,如何利用之以服務于劇中具體人物的塑造和表現,《沉沉的厝里情》提供了鮮活的經驗。這樣的嘗試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無疑是積極而有益的。
《沉沉的厝里情》之所以能夠傳達出一個完整的地域意象,這與除舞蹈主體之外的其他舞臺輔助手段的共同精彩直接相關。舞美為晚會主題營造出點題性很強的環境,服裝更是以較強的審美效果讓人感受到那份當地的人文和色彩。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