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月》:方言賀歲劇也能創下票房奇跡
武漢說唱團賀歲劇《海底撈月》劇照
2012年末,方言賀歲劇《海底撈月》創造了奇跡,一部小制作的舞臺劇,首演權由6萬元起拍,經過幾輪追拍,演出經紀商最終以20萬元拍得首場演出權,首演尚未進行就預訂了42場、其收入達266萬元,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市場訂票仍絡繹不絕,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已成為引起國內文藝院團、演出經紀商及新聞媒體廣泛關注的“文化現象”。近年來,武漢說唱團連續推出一批賀歲劇:《活著就要快活》《杠上開花》《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一槍拍案驚奇》等劇目,一年一賀歲,年年超百場,劇劇近千萬票房。其觀眾效應已從昔日熟人“搞票”轉變為主動去劇場買票,市民的腳、口袋的錢就是對文藝作品最好的褒獎。
武漢說唱團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以傳統的相聲、小曲、大鼓、單弦等節目形式為主要演出方式,多年來,作為一支文藝輕騎兵隊伍,曾走遍大江南北,活躍在工礦、農村、學校、軍營。進入新世紀后,武漢說唱團改革劇團運作機制,從劇目規劃、生產流程、分配機制、人事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有益的探索——突出漢味特色,打造文藝品牌。
方言賀歲劇既能展示市民文化個性、地域風情特點,又能將劇團現有人才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藝術品種。武漢說唱團找準方向后推出了以漢口“快活里”為平臺、“嘎巴子”“岔巴子”為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一系列方言賀歲劇。《杠上開花》《海底撈月》本是麻將牌中的術語;《搭白算數》《信了你的邪》《一碗都是我的》又是地道的武漢方言,鄉音鄉情令市民喜愛至極。“賴子麻將+漢味土語+風土人情”使賀歲劇賦予新的市民文化個性及獨特的地域語言感。
以方言賀歲劇《海底撈月》為例,該劇從1949年5月武漢解放開始講起,通過一盤“海底撈月”的麻將,折射出普通百姓人生命運的大喜大悲。該劇主打懷舊牌,從武漢解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直至當今的現代化建設……60多年的跨度,一幕幕似曾相識的片段,一個個曾經過往的場景,都會觸動觀眾內心的那根神經,勾起市民對那段歲月的回眸。賀歲劇還能恰如其分地反映重大歷史題材。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漢又是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武漢說唱團及時創作推出方言賀歲劇《一槍拍案驚奇》,該劇通過辛亥革命前夜,清軍官嘎巴子將漢陽兵工廠為皇帝打造的貢品手槍丟失為背景,船工岔巴子揀到手槍為線索,使一把手槍牽動了快活里所有百姓的命運,丟槍——藏槍——挖槍——最終覺醒后,將槍交給革命黨。這部戲故事大起大落、情境險惡多變、人物生動鮮活、語言精彩俏皮,在潛心制作驚險曲折的賀歲情境后,闡明了“覺醒”這樣一個積極向上的辛亥革命主題。
改革令劇團找到出路,創新打造了文藝品牌。賀歲劇不僅獲得武漢市民一致認可,而且常年堅持“小投入、大回報”,贏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一部戲幾十萬的制作投入,往往收回近千萬、演出幾百場;既符合文藝的“雙百”方針,又遵循了文藝的“二為”方向,其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至少已具備創意、特色、市場三個要素:
一是建立一支大膽創新、思路活躍、年富力強的合作團隊。多年來,武漢說唱團堅持與臺灣九九戲劇藝術總監、資深導演陳立華和大陸中青年著名編劇李冰、中青年優秀導演李鐵以及已故的著名藝術家夏雨田進行創意及編導合作,加上著名相聲演員陸鳴、市民喜愛的獨角戲演員田克兢等一大批實力派演員加盟,形成了一支在藝術上既勇于開拓創新,又了解市場規律和觀眾需求,并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強有力的創作及運轉團隊。
二是堅持挖掘漢味特色與保留傳統曲藝技法相結合。漢味特色是武漢說唱團系列賀歲劇的精華,她植根于土壤,深入人心中。系列賀歲劇以漢口家喻戶曉的“快活里”為平臺,以市民口語中的“岔巴子”(愛多話的人)、“嘎巴子”(有點不清白的人)為主要人物,使市井百態、三教九流如實呈現舞臺;熱干面、豆皮、湯包等漢味飲食,紅雙囍高腳痰盂、荊江熱水瓶、小三洋等生活細節信手拈來隨處可見。這就是昔日市民身邊活生生的人和物;舞臺表現上,繞口令、抖包袱、順口溜、貫口、小曲等說唱技藝與喜劇風格、劇情發展形成有機結合。
三是抓住“三節”契機、建立三位一體、創新市場開拓。武漢說唱團每年推出賀歲劇之際,正逢歲末年初、辭舊迎新之時。圣誕、元旦、春節三大節日,正是舞臺文藝的節日市場需求的高峰,此時好的文藝產品正適合了觀眾需求。多年來,武漢說唱團堅持探索與湖北郵政、紅金龍集團等社會企業聯手開拓市場;此次《海底撈月》又建立了劇團、劇院、媒體三位一體的全新合作模式:武漢說唱團、武漢市演出公司、武漢晚報社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從市場策劃、市場宣傳到市場營銷等,全方位包裝推廣,最終獲取多贏。
(編輯:竹子)
· | 《海底撈月》打響國內“零演出費”第一槍 |
· | 倪明夏文蘭盛贊《海底撈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