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線:品讀晨曉的色彩世界
水路(布面丙烯) 晨 曉
藝術對于很多畫者而言可能就是某種技巧和表達,但對晨曉而言則是自我的堅持和信念的實現。出身浙江名門的晨曉,很早就浸淫于藝術的氛圍。即便他沒有接受國內學院美術教育的經歷,但是家庭的影響和前輩的品位仍然給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晨曉是杭州少年宮的小畫家,青年時代的他則與張培力、吳山專一起,是“85新空間”群體中的一員。晨曉說,“當時的我非常茫然,是莫名其妙卷入其中的。”歷史或許存在著很多的偶然,但是偶然最終總是成為人們熟知的必然。
晨曉1988年到新西蘭,他認為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轉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新西蘭風景優美而文化貧瘠,但身臨其境之后的晨曉卻感受到了新西蘭的獨特魅力:它的粗獷、大氣,人文環境中的寬容,以及多元化的藝術趣味。在創作上,晨曉也開始有目的地加強藝術的適應力,他說,“這是我創作的落地化過程。”這一時期的晨曉加大了對色彩的研究,他的理解也出現了本質性的變化。
色彩,是視覺藝術創作中的根本,但是在20世紀很多中國藝術家的觀念中,色彩總是題材、造型、構圖的附庸,從來沒有獲得其應有的重視。晨曉開始異乎尋常地強調色彩,并且通過色彩的研究和實踐發現了自己的藝術稟賦。這既讓晨曉感到了某種釋然,也讓他能夠更多地致力于藝術形式上的探討。晨曉敏感地認識到西方現代主義在形式語言上的那些成就,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觀念上的革命。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要亦步亦趨地追隨這些過往的名家大師,而是通過對這些歷史經驗的深度認識,形成自己的個人面相。這一時期的晨曉曾經花了兩年時間游歷了歐美各國,在他夢縈已久的紐約、巴黎近距離地觀察現當代藝術的各式潮流。再次回到新西蘭的晨曉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擁有了漸趨樸素平實的心態。上世紀90年代的晨曉,專注于創作某種純美的視覺風格。他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新西蘭的標志性場景:歷史的建筑、標志性的風景、人文化的情緒以及粗獷的意蘊,并且通過自己的創作去表述別樣的目光和闡述。這樣的創作既具有了當地人完全可以介入的路徑,又呈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態度,晨曉也因此成為了新西蘭家喻戶曉的“地標性的藝術家”。
在新西蘭的成功并沒有讓晨曉沉湎其中而洋洋自得。作為一個文化遷徙者,他越來越感受到文化記憶所帶來的沉重張力。早年所受到的中國文化傳統的浸養,令他越是接近西方越是不能割舍內心的那份思戀,而作為某種具體表達,晨曉不由自主地要去表現“中國意味”。從“中國意味”出發,晨曉也在近期開始了新的藝術蛻變。“我用一種潛意識去畫畫”,他認為這種所謂的“潛意識”就是中國傳統的創作方式,“我現在每天都是用一種潛意識在畫,感覺有一種氣在推動著我創作,這時候我會大筆疾揮地將色彩感性地鋪陳到畫布上。等這股氣過后,我再進入到理性階段,慢慢地調整畫面細部”。
對于晨曉來說,近期在中國美術館的個人畫展也還只是他階段性成果的一次匯報。有人說,他人生的縱貫線再次出現了轉折,他藝術的縱貫線也出現了新的機遇,而晨曉自己則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編輯:竹子)
· | 卡洛斯藝術展巡展中國校園 |
· | 樹洞畫走紅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