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脾氣壞?回到江南絲竹的搖籃里”
“樂器脾氣壞?回到江南絲竹的搖籃里”
——記“和雅樂坊”中國民間音樂展演第一回
“和雅樂坊”演奏南音《梅花操》
“現在樂器的脾氣非常壞,就像都市里‘壓力山大’人群們的壞脾氣,特別噪,沒聽頭!特別缺少綜合性的樂音,我想我們應該回到江南絲竹的搖籃中去。”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劉德海當上了主持,站在臺口,用江南味道的普通話講著這樣一番話,不禁令人莞爾一笑,對即將開始的這場特殊的音樂會生發出更多期待和好感來。
12月17日晚在北師大北國劇場上演的“引宮商 弄絲竹”——“和雅樂坊”中國民間音樂展演第一回涵蓋了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彈詞、南音、河南板頭曲、漢樂等傳統經典樂種和曲種,說是演奏會,不如說是一場品讀會。江南絲竹首先開場,旋律抒情優美、節拍變化適中,讓人的心境立刻沉下來、慢下來,進入“安樂鄉”之中。《中花六板》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以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為基礎;《行街》根據流行于上海浦東的《鑼鼓四合》中部分樂曲發展組合而成,又名《行街四合》,多在廟會、婚禮的喜慶場合行進中演奏,兩首樂曲一個抒情優美、細雅清秀;一個豪放健朗、具有鄉土氣息。“聽絲竹的感覺就想起早時候,還沒有高鐵和動車,要坐很久的慢車回家,在窗口看著一路的風景,想見到媽媽卻還沒有見時的心情,閉眼想到的都是家鄉的聲音,那是一種鄉戀,一種天倫之樂的感覺。”劉德海的講述令人十分動容,他憶起1986年上海第一屆江南絲竹大賽看到的壯觀一幕:很多演奏家就是在劇場里一邊走一邊在演奏《行街》,這讓他今天想來都激動不已。可見女子十二樂坊等流行化的民樂演繹也早有傳統在先。
廣東音樂《平湖秋月》《鳥投林》,尤其是《雨打芭蕉》充分體現出其即興演奏的特點,動靜相宜、虛實相間的意境,猶聞初夏時節雨打芭蕉、淅瀝作響,搖曳生姿,極富南國情趣。同樣是廣東,但漢樂(漢調音樂)多流傳在廣東潮汕地區以及福建、臺灣等地和東南亞的華僑中間,是以拉弦樂器為主的,聲音十分豐富。尤其一部古曲《出水蓮》雖然在客家箏曲、江南絲竹、漢樂中均有此作品,但漢樂《出水蓮》卻更為古樸淡雅,將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漢樂體現了潮汕人的特點,做生意很穩,漢樂中最顯功力的也正是聽它的這種‘穩’。比如頭板,然后第二板,這之間停息的時間非常有講究,一定要慢,要耐得住又把握時機。我早些時候看過一場漢樂演奏,十幾個人坐在那里演奏27分鐘,完全姿勢不動,這就是功夫!里面的功夫深極了。”劉德海說。河南板頭曲以彈弦樂器為主,類似于戲曲的開場鑼鼓,一曲《上樓》和《下樓》將《西廂記》中紅娘報喜信和鶯鶯放下心來兩種心境詮釋得惟妙惟肖。
最后登場的南音果然不同凡響,泉州南音2009年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橫抱的南音琵琶、洞簫、拍板和二弦四種樂器演奏,用的是獨自的工尺譜,一曲《梅花操》以低沉緩慢而略帶自由的音樂表達出梅花“無意苦爭春”的崇高品德,讓人感受到南音藝術“初如流水,腰如懸絲,尾如宏鐘”的審美取向;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千古送別詩篇,而《陽關三疊》也稱為《陽關曲》,最值得一提的是其間傳統南音“唱譜”的形式,邊唱邊彈奏,一唱三嘆,纏綿深沉的游子情懷和如怨如慕如絲如縷聲音,令人動容。劉德海說,“隔行如隔山,別看我彈琵琶得心應手,但是橫抱的南音琵琶完全不同。在古老的南音面前,我也只是小學生。”
這是一場很有質地的演奏會,雖然并非名團,但在都市水泥森林里中卻極為罕見。演奏會成員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和雅樂坊”,由該學院音樂系器樂專業學生組成,而這個小型的室內樂團是器樂教研室在長期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團隊,秉承薪火相傳、兼收并蓄的理念,近年來在傳統實踐上,虛心向民間藝術傳承人學習,親歷田野。這也令自詡為“爬坡人”的該樂團藝術顧問劉德海頗有感慨:以尋求母語的心境走向田野,傳統民間為藝術生存之命根,希望在田野,堅持再堅持!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看來,師范學堂的優勢在于其綜合性教育,尤其是在音樂傳統幾乎百年的藝術學院中,對于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揚應該來自于一種自覺和責任。他表示,此次音樂會也正力圖探索出一條實踐教學與理論科研并重、具有師范大學特色的傳統音樂教育之路,以期在北京師范大學建立起傳統音樂的教育基地。
(編輯:偉偉)
· | 以尋求母語的心境走向田野——我對民間音樂的重新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