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動人的戰地浪漫曲——導演彭丹談電影《南泥灣》
每當“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的歌聲在耳畔響起,人們的思緒總會被帶回到70多年前那片曾經荒涼的陜北高原。王震,三五九旅,大生產運動,一個個傳奇般的名字,如今已成為一個偉大時代的縮影。然而你一定想不到,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中,至今仍未出現過一部直接表現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影片。向黨的十八大獻禮重點影片《南泥灣》,無疑吃下了這第一個“螃蟹”。
“為什么沒有人愿意拍攝最能體現共產黨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精神的南泥灣題材影片?原因很簡單——三五九旅干的是墾荒種地的工作,明顯缺乏戲劇性和故事性,這樣的電影很難拍。”《南泥灣》的導演彭丹如是說。這位當年曾在香港電影圈名噪一時,如今潛心創作主旋律電影的女導演,十分希望能通過這部表現艱苦歲月的電影,展示出苦難中人們的傷痛與蛻變。
為了盡可能凸顯人文關懷,彭丹選擇從一位女性柔美的視角出發講述故事。影片以八路軍女戰士苗子的日記和心路歷程為線索,不僅表現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也娓娓道出了一段革命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雜糅的愛情故事。“影片在弘揚南泥灣精神的同時,也是一部戰地浪漫曲。舉例來說,一個年輕的戰士受了重傷,他臨終前對心儀已久的苗子說:你能親我一下嗎?一位為了革命奉獻出一切的平凡年輕人,在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時候,其實說出的并不都是豪言壯語,這出自本能的要求,反而更能彰顯人性的光輝。試問我們的女主角,又怎能拒絕這樣的請求?”彭丹說。
為影片定下基調之后,如何真實還原70多年前南泥灣的風土人情,就成了壓在彭丹心頭的一塊大石。“為了節約成本,有人提議搭景拍攝,我當即就拒絕了。”彭丹表示,“要知道,只有當你親身進入艱苦的環境中去,不斷地感受這種艱苦的細節與方式,才有可能切身體會到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才有可能真正懂得‘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價值。攝影棚里的《南泥灣》,絕不可能擁有這份厚重。”
在這種創作思路的指引下,彭丹帶領劇組轉戰陜西富平、富縣、甘泉、銅川、黃龍等地,趟過深山老林,走過冰山雪地,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始終駐扎于山林之中,夜以繼日地進行拍攝。然而在拍攝過程中,彭丹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疑問:只有還原,夠嗎?“答案是不夠。影片要真實地體現當年南泥灣的風貌,但又不能拘泥于當年。一部沒有當代意識的電影,注定不會具有生命力。”彭丹說。
于是,在《南泥灣》中,你能發現彭丹在利用一切手段彰顯革命的現代感:不時出現的特寫鏡頭,是為了表現一種動蕩不安的情緒;那些看似隨意的運動鏡頭,是為了迅捷地捕捉環境的狀態與人物的心理;大反差的影調和冷暖對比鮮明的色調,是為了強化革命形勢的復雜性……這樣頗具實驗性的鏡頭,過去甚少出現在主旋律電影中。在彭丹看來,風格化且運用恰當的視聽語言,能夠成為塑造影片靈魂的絕佳手段。
當被問起電影《南泥灣》的主題究竟是什么時,彭丹道出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通過表現革命先烈的生死沉浮和精神生命歷程,展示極端的物質貧困給他們帶來的生理傷灼和心靈震撼,并從酸楚里提煉懷念。”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