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世界
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里,滿含著人生智慧,映見著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于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但在這一連串的故事里,我們可以讀到莫言對文學創作、人生境界的個性化解讀。
從這篇演講里,我們看到了莫言孤獨、苦難的少年生活。他因為貧窮而忍受饑餓,因為相貌而備受歧視,因為輟學而承受孤獨。但在他自己看來,這些凄凄慘慘的遭際卻讓他得以從容穿越20世紀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孤獨與窮苦,使他沉浸到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滋生了無限的想象力,獲得了敏銳體察人生與人性的藝術之心——恰恰是這些,玉成了他的文學創作,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與創作靈感。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在剝奪的同時,也在給予。我曾聽到一種說法:中文系是不產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門之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煉”出來的。我認為這個說法包含著豐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文學還需要來自生活的鮮水活魚,還需要創作者歷經滄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際——好的作品只會從這樣的人生遭際里凝結而出。
在這篇演講里,我們還可以看到莫言對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講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寬容。他的母親事事教他寬容,他自己的經歷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寬容、平和之心。他曾經毫不留情地頂撞了上司,并為此沾沾自喜,但是后來他感到了后悔。不是因為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后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為只是一種得理不饒人的魯莽,與單純追求特立獨行的乖戾而已,于人于己并沒有任何建設的意義——他是為此而后悔。這里仿佛讓人看到一種自省后的心靈平和與澄凈。相較于中國傳統文化里的那種一味“佯狂傲上”、“故標清高”的名士做派,這種自省倒顯得坦蕩、澄澈,難能可貴。
一個通篇講故事的演講,卻其實通篇都在講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惡意的險招,講述文學內外的駁雜,洞悉人類心靈的豐富,這是莫言的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