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電視大賽功能最大化——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斷想
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簡稱“青京賽”)是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京劇演員賽事,從1987年開始興辦,曾冠以青年、中青年和“梅蘭芳金獎”等名稱,自2005年(五屆)最后定位于青年,統稱青京賽,每4年一次,到今年已然七屆,前后達25個春秋。25年來,一批又一批京劇新人在大賽中嶄露頭角,登臺較量,亮相于熒屏,當今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絕大多數中青年知名演員,幾乎都在這一賽場展示過風采,此次歷屆獲獎者展演,前幾屆選手已是五旬上下甚至年及花甲的名家,而近屆的“賽友”最年輕的不到20歲,應屬兩代同臺,由此可說,青京賽伴隨了兩代京劇人的成長歷程。
一項傳統藝術的電視大賽,延續興辦25年,而且凝聚力和影響不減,在藝術多元競爭激烈、娛樂取向瞬息萬變的今天,實屬不易,也絕非偶然。其原因或許可用兩句話大致概括:應需而生,順勢而進。
應需而生是指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十年浩劫中遭受重創的京劇藝術,歷經了恢復傳統戲演出的短暫復蘇,內傷發作,演員隊伍青黃不接,演出水平下滑,觀眾數量縮減,隨之傳出“危機”之聲,其中演員問題首當其沖。而當時的青年京劇演員,由于市場不景氣,勤學苦練卻得不到多少演出實踐和展示的機會。就在此時,國家電視媒體介入了,京劇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電視比賽的形式出現了,現在還能清楚記得當時帶給人們的新鮮和興奮感,不僅青年演員趨之若鶩,而且適逢電視機剛在國內開始普及,一時形成了千家萬戶男女老少對著熒屏看大戲的景象,才顯冷落的京劇似乎又“熱”了起來。
不過,電視大賽作為戲曲藝術與電視聯姻的新生產物,初期在圈內也引起了一些質疑和爭議,卻并沒有妨礙大賽紅紅火火地繼續辦下來。因為面臨挑戰的京劇不能也很難拒絕當代最具傳播力的電視,劇種需要窗口,演員需要平臺,觀眾需要在熒屏欣賞到比賽形式中的京劇,電視媒體也需要屬于民族優秀文化的節目資源,幾個方面共同的需要,構成了電視大賽得以持續的原動力。
當然,像任何事物一樣,有需要,還要能夠不斷適應和滿足需要,才會長期葆有生命力。新時期特別是1990年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以來,國家倡導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京劇藝術,加大了對京劇的扶植和支持力度,青京賽隨之頗有不可不辦、只能辦好之勢,于是順勢而進,在賽制、內容和方法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如限時帶來的影響,除了適當延長比賽時間,把劇目的節選和編排,技巧運用的合理性也納入了考評內容。為了較為全面地檢驗選手實力,增加了從復賽進入決賽必須更換劇目的規定。第七屆青京賽,又打破歷屆只在決賽階段直播的慣例,從復賽到決賽前后近40場比賽全部進行現場直播,不僅使觀眾盡早同步觀看比賽,而且讓更多的特別是來自內地和邊遠地區,因學習條件較差而實力偏弱難以進入決賽的選手,也得到了在央視舞臺直播中亮相的機會,對于選手是鼓勵,對所在院團也是一種支持。在決賽階段的打分環節,還增加了評委現場點評,面對面地肯定選手的優長,提出不足和改進方向,既是對選手的及時點撥,又普及了京劇知識。
青京賽走過了25年,許多東西值得認真回顧和總結,以有助于今后的進一步規范和科學化。人們對它的看法也在逐漸成熟起來,大賽就是一次比賽,對人才培養階段性成果的展示,在青年演員藝術攀升途中的一次激勵和助推,決定和影響人才成長、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長期的,無論是獲得金獎、銀獎還是銅獎,都不可能一獎定終身,過后還是要回到舞臺上去真正取得觀眾的承認。對于比賽過程和結果,需要給予分外重視和關注的倒應是京劇界及相關部門,因為每屆大賽實際上都是當時青年京劇人才態勢的反映,包括成效、希望和問題,如連續幾屆都很突出的地區分布和行當、流派傳承的不均衡,較為出色的人才大都集中在京、津、滬,某些行當、流派后繼乏人,非常杰出的尖子人才還不多,而此次歷屆獲獎者展演,固然花團錦簇,卻也有不少行家認為,對于前輩大師、藝術家的高水平傳承,仍然是尚需努力實現的目標。這些如能作為參照,引起業界的認真研究和思考,或許才是電視大賽功能的最大化,充分發揮出對京劇藝術傳承和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編輯:偉偉)
· | 如何理解文藝功能“十六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