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自由舞蹈——李勝洪書法藝術探析
臨王獻之《群鵝帖》 李勝洪
李勝洪的書法創作以行草書見長,旁及篆、隸、楷和現代刻字。在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常務副院長之前,他就在書法藝術創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作品多次入選各類書法展覽和刻字藝術展,頻繁應邀出訪進行國際書法文化交流,榮獲各種獎項及社會榮譽。近年來,其藝術創作的風格愈趨鮮明,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可謂異軍突起并受到當代書壇的廣泛關注。而我認為,李勝洪的成就、影響與他的藝術天賦和不懈追求是分不開的。
李勝洪的作品,我感覺到最令人回味的是行草書。仿佛有一種恍惚、隱約,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氣息涵泳其中。這氣息,誠如陶淵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其行書師法“二王”一路,融米、倪筆意,草書出自顛張醉素,間有山谷之韻。難能可貴的是,李勝洪以獨特的視角將行草融于一爐,爛熟于胸,同時注重線條質感和線條形態疾澀、輕重、疏密、欹正、聚散、濃淡、枯潤等諸多變化,或行或草,時斷時連,洋洋灑灑。其點、線均處于運動狀態,并在運動中保持著彼此的和諧與平衡。他所把握和表現的,是一種有節制而又具有生命活力的線條運動。他極力在有限幅面里體現行筆技巧、線條質量和空間形態,隨著內在情緒的自然宣泄,在“法”與“意”二者中尋找最佳契合點。李勝洪對筆法也做過深入的研究,比較注重筆與紙的摩擦,創作中類似于蔡邕所說的“疾澀”筆法運用較多。然而他不同于倪云璐的是,偶爾兼用振迅或跳蕩筆法,線條顯得峻拔、豪蕩,能沉著而痛快,“手隨意運,筆與心會”,因而產生的筆墨形態也較豐富,視覺效果強烈。我們可以從作品中感受生命的節奏、自然的偉力,看到一個靈魂在自由地舞蹈;滿目縱橫、意氣風發、如龍飛鳳舞蛇行魚躍的筆墨形態,宣瀉著一股難以言表的藝術濫觴與精神追求。
李勝洪幼年在嚴師督導下習書各體,尤醉行草。他在歷史悠久、鐘靈毓秀的湖北荊州長大。戰國時期,那里曾經是楚國的都城,創造了以構思獨特、色彩斑斕、動勢飛揚為主要特征的楚文化。也許是浩瀚不絕、萬里長江的啟迪與滋潤,抑或是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與熏陶,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想象與靈性。上世紀90年代初到海南后,他又先后擔任省書協副主席、省刻字藝術研究會會長等職,在這塊神奇的熱土上開闊視野、努力探索,使藝術得到了進一步升華。對于傳統的繼承,他能夠以最大的毅力鉆進去,書法技巧、臨習碑帖、書學理論,無不是苦心孤詣、務求真諦;對于創新,又能“信古”而不“泥古”,以極大的勇氣打出來,新的理念、藝術品位和時代氣息,均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走近李勝洪,你會發現他是一個熱情坦蕩、恭謙低調且藝術悟性極高的人,一如其字。品讀他近期的大作,雄渾飄逸、峻拔豪蕩,使人耳目一新。李勝洪以其睿智、學識和創作實力,大器晚成,故而能在書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如果說,一個人以書法詮釋生命,在筆歌墨舞中放飛理想、激情與信念,“衣帶漸寬終不悔”,甚至可以放棄令人羨慕的仕途的話,那就是李勝洪的書法人生。因為他曾經寫道:“書法是一門永恒的藝術……面對歷史長河、感嘆人生短暫如白馬過隙;仰觀天地、物換星移,感懷萬物終將不存,唯有藝術、唯有這線條變化萬千的書法藝術,以其歷史的厚重與不朽的生命力超越時空,永遠昭示著一個神奇無比的精神世界。”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