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符合藝術規律的戲劇生產方式
第二屆學院獎(戲劇表演)參演劇目《我們的荊軻》劇照 李春光 攝
“現在很多國有院團都很辛苦,如今戲劇不掙錢,相比之下,影視比戲劇的回報高出很多倍,影視短平快的創作方式是很不正常的現象,但又很正常,因為市場規律就這樣。”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學院獎(戲劇表演)學術研討會上,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助理、表演系主任、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表演藝術委員會秘書長郝戎說。在本屆學院獎頒獎典禮結束后舉行的這次研討會上,本屆學院獎的評委和獲獎演員們聚在一起,探討演員表演、學院派的價值,以及戲劇的功能等話題。
戲劇現在怎么了?
明年,著名演員呂涼任藝術總監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要排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他飾演主人公萬尼亞。上中學時,他經常去一個老師家里看書,“那里有很多書,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也有契訶夫劇作,當時看了《萬尼亞舅舅》就特別想演這個角色。”但是如今他再反過頭來看劇本,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萬尼亞舅舅的心態和我現在是完全一樣的。原來在我心目中他是個完美的人物,但現在覺得他什么也不是。這是一部象征主義的作品,而不是純寫實的。”
呂涼回顧自己幾十年走過的戲劇歷程:從中學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進入戲劇學院學話劇,到現在有一定能力在舞臺上塑造人物,是因為“打心里喜歡戲劇”,但是現在的戲劇創作環境讓他感覺有些失望,“一些戲劇開始盲目賺錢了,開始胡扯胡鬧、取悅觀眾了”。他很理解萬尼亞舅舅的處境和心態,“他付出了20多年的青春為教授作犧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教授身上,最后卻發現教授是個騙子,自己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
有感于此,呂涼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目前戲劇的現狀是否合理?它不適應這個時代了?我要不要改變自己?要不要重返影視圈?”但真要放棄讓自己心動的戲劇,對他來說也并非易事。對劇院新來的年輕人,他依然以過來人的口吻對他們說要多演話劇,演一部話劇的收獲等于演10部電視劇,因為“話劇對人物的分析、排練的時間、和對手的交流,都非拍一部電視劇所能比擬的”。
讓呂涼感到有些失望的戲劇創作現狀,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副主任陳剛看來,是因為目前國內藝術創作和娛樂這兩者之間的界限不夠清晰,“娛樂更多作用于人的感官,藝術雖然也需要帶給觀眾視聽覺刺激,但更重要的是靈魂的震撼。但是當界限模糊之后,戲劇就變成了現在的需要笑點,要拼命讓觀眾笑。其實戲劇是要引發人的思考的,它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他看來,戲劇具有的思想性,應該由編劇完成。從劇作的角度來講,當下國內的戲劇對人性深層面的開掘和對當下社會的思考,都不太夠,從而缺乏思想性,只能通過二度創作的包裝和演員的創作魅力吸引觀眾。“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劇作,必須是有哲學和思想內涵的。”他說。
表演藝術的魅力體現在哪兒?
在著名戲劇演員強音4歲時,一個搞話劇的人問她,“你喜歡看話劇嗎?”她搖頭,說不喜歡,因為覺得不好看,“那些演員們只在臺上說”。從小不喜歡看話劇的她長大后成為話劇演員后,她的想法是,不能像小時候看到的那些人那樣去演戲。“如今我們的舞美、燈光、劇本創作都大踏步往前走了,但是表演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的狀態,這絕對不行。”幾十年的演戲生涯,她稱自己“斗爭和摸索了幾十年”。“在每部戲里把舞蹈戲曲等各藝術門類中的精華部分,覺得合適的,都會拿來在戲劇本體當中來升華,這是我特別堅定的審美取向。”她說。在她看來,演員首先要懂觀眾審美心理學,還要注重對舞臺節奏的把握。
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劉立濱還記得去年莫斯科藝術劇院帶著《櫻桃園》等3部話劇來北京演出時,現場觀眾的反應:謝幕時掌聲熱烈、長久不息。“為什么觀眾即便聽不懂臺詞也能有這么好的反響?我們用本土語言排出來的話劇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他分析,“除了文本和導演藝術,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表演的藝術。”
這也使他思考:舞臺演出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兒?“如果戲劇像小品一樣,要一分鐘幾個笑點,幾分鐘一個包袱,一定要把人逗笑,這就不叫魅力。”對于觀演關系,他打了一個比喻:“觀眾像孩子一樣,要給他們吃營養的東西,才能培養好的觀眾,他們才知道什么是好戲,而不只是為了笑。”他認為一個演員的魅力來源于對生活的理解,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再輔之以一些技術手段,這樣創造出的人物才有魅力。
學院派的價值何在?
“以前談一個演員是學院派,就是說他的藝術根正苗紅,但是現在談學院派,好像有點貶義的意思了。”郝戎說。他對學院派的理解就是“不能短平快,要遵從創作規律一步一步來”,“創造人物形象不是一口吃個胖子或者靠打三天雞血就行的,一定是按照藝術規律來的”。但是這樣的規律現在很多院團都沒有遵從,原因很無奈,比如體驗生活,大家都覺得有必要,但是一群人去體驗生活,吃住行都需要錢,而且投資方是考慮制作周期的。郝戎說:“這樣創作出來的一部戲,對人物精神世界究竟能探索多少?藝術創造需要沉下來。學院獎的設立,就是倡導一種符合創作規律的戲劇生產方式。”
“學院派教的是創作方法,是規律。”陳剛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也曾說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不是他創造出來的,而是客觀規律。”在陳剛看來,演員的表演藝術,就是研究人的藝術,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行動三條線梳理清晰了,這個人物就立住了,整個劇就有真實感了。看了本屆學院獎上展演的9臺劇目的片段,他覺得這9個院團的演員們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上掌握得非常扎實,“每個在臺上的人物心里特別踏實,在舞臺上的每個瞬間都是非常充實的,他知道他是誰,現在要干嘛,是否符合規定情境和人物關系,所以創造的人物非常真實和鮮活。”而這都源于學院派教育。
現在有些年輕演員或者學生,有個認識的誤區,認為在舞臺上的松弛和自然,就是按照生活中的表現去表演。“這還是塑造人物嗎?”陳剛說,“一定要以角色的名義在舞臺上表現得松弛自然,這樣人物行動才是飛揚積極的,情感才是非常飽滿的。”他把演員在舞臺上對人物的創造比作是流動的雕塑,“雕塑的形體是要有張力,在這個層面上才能談創造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