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當代文學不妨沉著前行
制圖:蔡華偉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莫言,對于中國文學和中國讀者來說,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據媒體報道,莫言的手機一度被海量電話打爆,莫言的小說在各大書店被讀者排隊購買,莫言山東高密的老家很快被踏破門檻,連他家院子里的蘿卜也被游客拔光……如果要將人們對莫言的熱情看作是對當代文學的熱情的話,那么這種熱情簡直已經久違多年了。
不管那些涌向書店的讀者是出于何種目的,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崇拜、對莫言的喜愛,或者僅僅只是湊熱鬧,只要他們把書買回家去,耐心讀上幾本,這對當代文學都是個好消息。但是莫言得獎帶來的影響顯然不應僅限于此。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作家》雜志社、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諾獎與中國:從魯迅到莫言”座談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多名專家學者紛紛就此表達了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幾度擦肩總留憾 一朝花落終有緣
在中國民間,對諾貝爾文學獎一直存有各種說法。年年頒獎前后,都有“我們離諾貝爾文學獎究竟有多遠?”一類的文章問世。人們將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家創作、文學翻譯、文化差異乃至政治因素廣泛聯系起來,其中一個流行較廣的看法,是認為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因為語言與專業的因素對評價中國文學力有不逮,而且出于其他非文學原因對中國作家存有偏見。在這次會上,北京大學趙白生教授利用他所掌握的一手材料,糾正了人們的這種認識。
“我曾去諾貝爾獎的檔案館查資料,每次他們的主席、副主席以及書記都很謙虛地問我:‘你覺得哪位中國作家可以獲獎?’‘對某某作家你的看法是什么?’——他們其實懷有中國情結?!壁w白生說,“曾經有人問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斯圖爾·阿蘭:中國作家的水平怎么樣?阿蘭說:我們特別想把這個獎頒給中國作家,但是問題是,我們還沒有得到來自中國的比較可信的提名。我們也很著急,希望能早日促成此事?!?/p>
在歷史上,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的幾度擦肩而過,多少印證了阿蘭所言。廣為人知并有文章記錄的第一位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是魯迅先生。當時,諾貝爾獎派出專員到中國來了解情況,最后有意把獎頒給魯迅。但是魯迅婉拒了這個榮譽,并且說:不要把這個獎給中國作家,如果給了,他們可能自我膨脹。在魯迅寫給臺靜農的一封信里,可以找到相似的表述,他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p>
魯迅是極度具有自省意識的偉大作家,他的一生都在戰斗、在批判,因而對當時的中國文學給出這種冷靜判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這并不妨礙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繼續接觸。這第二個作家便是林語堂,可惜只是入了圍,在最后審讀討論他的作品的時候,結論是深度不夠,因此落選。此后是沈從文。趙白生介紹說:“我查了檔案,1988年確實已經準備把獎給沈從文了,這個獎一般是在10月份宣布,可惜沈從文早此一步去世了,從而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p>
到了莫言這里,這個幾來幾去的諾貝爾文學獎終于塵埃落定。從魯迅到沈從文再到莫言,如果把這三位諾貝爾文學獎所青睞的中國作家相比較,大家突然發現有很多有趣的似與不似、變與不變之處——鄉土傳統與文學語言就是兩個最好的觀測點。
鄉土傳統續脈絡 文學語言分經緯
鄉村似乎總是孕育優秀文學作品的搖籃。現當代文學史上,很多優秀作家都把目光投向鄉野,在他們熟悉的鄉村故園建構自己的文學世界。魯迅筆下的鄉村給人以昏沉、蕭索的印象,生活其間的村民痛苦而愚昧。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對鄉村的書寫兼有反思與啟蒙的感情色彩。沈從文筆下的鄉村則是另一派風光,那里山清水秀,奇幻浪漫,生活其間的人們,身上散發著自由與野性的光芒,沈從文的筆端流淌著同情、純真與理想主義。
在北京師范大學劉洪濤教授看來,莫言筆下的鄉村,融會與發展了魯迅與沈從文所代表的不同的鄉土文學傳統。劉洪濤說,從莫言《紅高粱》中人物的蠻野粗豪、狂傲剛勇,很容易聯想到沈從文湘西世界中村民的雄邁強健、野性難馴,把原始生命形態理想化的傾向是兩位作家的共同之處。但莫言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凝重與苦澀、描寫高密人的原始野性被消耗在無謂的殺伐與爭斗中,則又折射出他親近魯迅傳統的一面。“莫言把一個兼具本土色彩與現代性的鄉土文學世界呈現給了世人,他的獲獎證明了他所創造的這個文學世界獲得了認同,這也顯示了中國鄉土文學兩個傳統的深厚內涵與藝術魅力。”劉洪濤說。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