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尋常方式,為百姓而歌——北京市順義區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觀察
11月底,由北京市順義區委宣傳部、區文委、區文聯舉辦的為期兩個月的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接近尾聲,才藝競賽、筆墨展示、讀書活動、激情廣場等六大類26項演出及比賽,遍及全區各文化廣場和劇場,走進了各行政村及居委會,受惠群眾超過10萬人次,成為順義區群眾參與最廣泛的文化活動。
不請明星大腕、不搞排場形式,堅持給老百姓提供最家常、最有營養的文化大餐,順義區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以最直接、最開放的形式展現了一幅基層群眾文化蓬勃發展的景象。
積極廣泛的群眾參與
11月20日是北京市順義區文化志愿者服務分中心民管樂輔導員王志生特別高興的一天,因為他完成了多年來的一個心愿:和自己的學生一起開場音樂會。常年從事基層群眾文化輔導,他深知普通人走上舞臺的不容易。臺下600余名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令王志生興奮不已:“這是我第一次和我的學生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奏,雖然他們的水平有待提高,但這一次演出讓他們擁有了對音樂信仰的堅持和走向更大舞臺的信心?!?/p>
這場演出只是藝術節演出中的一場。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當地百姓可以看到卡拉OK大賽上年逾七旬的老人精神煥發地唱起《紅星照我去戰斗》、年輕的小伙子們自編自演的說唱節目《新農村暢想曲》、年輕的姑娘們意氣風發的水鼓表演、幼兒園小朋友們帶來的與當下流行的游戲動作相結合的龍獅舞……
形式創新、內涵豐富、元素聚集的藝術節從一開始就聚集了該區6街19鎮的關注目光。兩個月來,“十月金秋”書法、美術、攝影優秀作品展,“我眼中的北京精神”DV、攝影大賽,經典電影歌曲卡拉OK演唱大賽……讓當地老百姓有了過年的感覺。
順義區文化委員會主任王穎數次和工作人員深入村鎮社區觀看節目,多次被村民的熱情樸實所打動。他坦言:“百姓不是沒需求而是找不到滿足需求的渠道,群眾自主參與文化活動的習慣需要政府引導和培養?!?/p>
富有特色的品牌活動
亮點紛呈的文化藝術節在引導群眾自發參與的同時,也以比賽的形式推出了一大批鄉鎮文化活動品牌。如“仁和杯”舞蹈大賽、“馬坡杯”曲藝大賽、“李橋杯”器樂大賽、“龍灣屯杯”書畫筆會……這些文化品牌有的是初次嘗試,有的經歷了多年的市場檢驗,早已聲名遠播。
10月22日,退休后從市中心搬到順義生活的王蓮香、王延年夫婦第6次出現在“后沙峪杯”國際標準交誼舞大賽的決賽現場,同時參賽的還有來自北京市16個區縣的180對選手。這些持續開展的文化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著其他地區的文化愛好者參與其中。王蓮香夫婦儼然成了地地道道的順義人,現在他們開設了自己的舞蹈教室,把國標舞教授給周邊的群眾。
順義區舞蹈家協會主席王玉璽仍記得2005年籌備首屆“后沙峪杯”舞蹈大賽的情景。很多單位受行政命令被迫參加,以致出現兩位女同志作為搭檔參賽的情況。如今多年過去,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舞種也愈加豐富。“順義區的冠杯比賽跟競技比賽不一樣,它是按照藝術規律、群眾文化的規律來組織的,既滿足了愛好者展演展示的需求,又打響了一批鄉鎮的文化品牌,這些‘金字招牌’甚至還成為當地發展的軟環境和招商引資的硬實力?!蓖跤癍t說。
深入人心的非遺普及
群眾文化在唱歌跳舞、熱鬧喜慶之外,只要是宣傳主流社會價值觀、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各種形式的活動,都可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宣傳展示,在這個概念的引導下,順義區文化館館長柴松林在藝術節籌備之初便萌發了將非遺納入文化節的點子。他介紹,從2006年開始,文化館就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非遺的傳承、保護工作。對于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應該“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這次在文化節開幕式上表演的《風秧歌》,展現了趙全營鎮去碑營村的古老民間花會“鳳秧歌”。今年暑假期間,順義區港馨小學成立的“羽翔舞蹈隊”,成為“去碑營村鳳秧歌”的傳承單位。為了迎接本屆藝術節,學校從全校600余人中選拔出32名舞蹈隊員,在4名老藝人的指導下進行了一個暑期的排練。孩子們認真練習,老藝人們也一點不含糊,不僅做示范,而且一個一個糾正動作。柴松林還從市里請來了專業舞蹈老師,在鳳秧歌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舞蹈元素,讓動作看起來更活潑。
對于順義區的文化工作者來說,首次文化藝術節積累的經驗和成就感,將鼓舞他們帶給順義百姓更值得期待的下一個文化節,促使他們為“文化發展依靠人民群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莊重承諾不斷努力。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