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建語言資料有聲數據庫 鄉音老詞兒丟不得
“先說天,后說山,說完大塔說旗桿。先說江,后說河,說完小溝說車轍。”這不是德云社的相聲演出,也不是人藝劇場的話劇表演,而是11月28日在西城區語委辦舉行的北京方言發音人的面試現場。
這場面試是為中國語言資料有聲數據庫北京庫建設項目采集原始數據。面試現場,58位“老北京”拉開了架勢,來了一場風趣幽默的“嘴仗”。“逗牙簽子”、“顛兒了”、“老家賊”、“夜么虎”、“杠子”等地道的北京方言層出不窮,面試組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的張世方教授說:“很多有趣的詞兒我們也是第一次聽到。”
在這場特殊的選拔中,這群出生在1941—1950年的“老北京”們必須使用北京城區方言完成面試,包括自我介紹、語音測試(朗讀規定文本)和民間故事分享等環節。在甄選現場出現的北京傳說、歷史典故、童謠、順口溜、快板、北京三弦等聽得面試專家組忍不住地欣喜。
最終共有7名參選者成為北京城區發音人,參加包括聲韻聲調、詞匯、短句、短文等內容的方言音視頻錄制工作,其錄制的作品將進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得到妥善整理和保護。
北京方言土語追根溯源,主要是在元、明、清三朝形成的,是生活在大雜院、小胡同里的市民生活中的日常用語,嬉笑怒罵和生活百態造就了北京方言土語的“調侃味”和“市井味”。
比如說,“逗牙簽子”就是開玩笑的意思,其中又帶有幾分調侃味道,類似的表達還有“逗咳嗽”、“逗悶子”、“逗哈哈兒”等;“顛兒了”就是撒腿跑了或走了的意思,一個“顛”字加一個兒化音,竟然風趣形象地描繪出小跑而去的場面;“老家賊”指麻雀,“夜么虎”指蝙蝠,“杠子”指“彩虹”。
近些年,北京方言的流失現象已經逐漸顯現,第一位進行面試的嚴樹昌老先生是胡同里長大的地道北京人,打小就接觸和使用北京方言,但他坦言:“在和胡同里比自己大一輩兒的八九十歲老人交流時,還是會有不少話聽不懂,有時得停下來問一句‘這詞兒什么意思’?”
北京市語委副主任曹秀云指出,多年來,不斷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呼吁研究、整理、保護、傳承北京話。中國有聲資源數據庫建設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實際行動。
目前,全國各地的方言也都面臨一定程度“失傳”的危險。上海社會科學院調查顯示,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學生中,只有一半的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說上海話;而蘇州大多數年輕人甚至已聽不懂評彈了。為此,兩地都開展了小學方言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力圖保存和發揚本地方言。
語言承載著文化,種種方言可以反映出各地差異紛繁的生活狀態和鄉情風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中國有聲資源數據庫的建設,還是滬、蘇兩地方言進入小學課堂的嘗試,無論是政協委員提議在公立幼兒園開設北京方言課程,還是建立中國語言博物館的構想,都是從保護民族文化、民族記憶和民族歷史的角度認識語言和方言的保護意義與價值。
與此同時,民間的力量也參與進來。從《金陵十三釵》的南京話,到《白鹿原》的西安方言,從青島話、金華話、南寧話、客家話等諸多方言改編的《江南style》,到蘋果公司系統語音助手可以識別普通話、粵語和閩南話,傳播民間方言的形式花樣百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