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歷史洞見與豐富的性格塑造——話劇《支部建在連上》的兩點主要貢獻
話劇《支部建在連上》劇照
毛澤東審時度勢,率先實踐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這可以說是我軍初創(chuàng)時期“政治建軍、組織建黨、思想建黨、武裝割據(jù)”四個偉大開端的“牛鼻子”,牽住了它,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吨Р拷ㄔ谶B上》的編劇正是深刻地洞察到了歷史的邏輯關(guān)系,一下子拎出了“支部建在連上”這把金鑰匙。
如果說,1925年秋,32歲的毛澤東在長沙橘子洲頭“獨立寒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給歷史留下的定格更多的還是一個偏于“紙上談兵”的書齋革命家形象,但到了兩年之后率領(lǐng)工農(nóng)大軍“霹靂一聲暴動”時,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揭竿而起、揮師征戰(zhàn)、攻城掠寨的軍事指揮家了。劇作家正是抓住了其主要特征,展開了對毛澤東性格的開掘與塑造。
我雖然是個戲劇外行,但看了話劇《支部建在連上》(唐棟、蒲遜編劇)以后,也感慨良多。今天就來談兩點“門外劇談”吧。一是該劇的主題意義;二是劇中毛澤東的性格塑造。
一、《支部建在連上》的主題意義
近年來,我經(jīng)常在演講毛澤東詩詞的各種場合,講到《西江月·秋收起義》《西江月·井岡山》時,多次大膽放言:如果僅就對中國革命的歷史作用而論,秋收起義要高于南昌起義!常常是此言一出,聽眾嘩然。是啊,誰不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為8月1日,這就是為紀念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嘛。這是歷史,也是常識,毋庸置疑。
但是,我強調(diào)的不是起義的規(guī)模和影響,而是對于探索和開創(chuàng)“武裝割據(jù)——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作用。如所周知,從晚清的維新人士到興中會、同盟會一直到國民黨、共產(chǎn)黨,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振興中華拋頭灑血,從容赴死。從刺殺到暴動,從暴動到起義,從鎮(zhèn)南關(guān)到黃花崗,從武昌到上海直至南昌起義,規(guī)模愈來愈大,犧牲愈來愈烈,卻多以失敗告終(辛亥革命的短暫勝利亦為袁世凱所篡奪)。原因何在?表層原因是敵我力量對比太過懸殊;深層原因卻是槍桿子不能牢牢地掌握在黨的手里。即便如南昌起義,擁有3萬正規(guī)部隊,也只能逞一時之盛,奪城數(shù)日便不得不棄城南撤。
這就涉及到當年毛澤東的兩句名言:第一,“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第二,“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這兩句話兩層意思,表達的是一個重要的建軍思想。一是說我們的黨一定要有自己的武裝,一是說自己的武裝一定要聽黨的指揮。概言之,黨就是人民軍隊的軍魂,這也是她區(qū)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根本所在,也是她英勇頑強所向無前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所在。舍此,就無法解釋秋收起義之前的歷次起義(哪怕是兵多將廣)都無果而終,而一支不過千人的由安源路礦工人和湘贛邊區(qū)農(nóng)民自衛(wèi)隊組成的秋收起義的工農(nóng)武裝隊伍卻在井岡山上生根開花,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問題又提出來了,黨如何才能真正有力地、深入地、牢牢地抓住槍桿子,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幾個中央上層人物的口頭上和少數(shù)軍隊黨員將領(lǐng)的行動上?!皽婧M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秋收起義攻打瀏陽失敗后,從1927年9月文家市轉(zhuǎn)兵,到1928年4月井岡山朱毛會師之前,在起義隊伍四面楚歌,面臨分崩離析之際,又是毛澤東審時度勢,靜觀青萍,遠眺湖海,率先實踐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這可以說是我軍初創(chuàng)時期“政治建軍、組織建黨、思想建黨、武裝割據(jù)”四個偉大開端的“牛鼻子”,牽住了它,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吨Р拷ㄔ谶B上》的編劇正是在深入爬梳、研判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洞幽發(fā)微,登高望遠,深刻地洞察到了歷史的邏輯關(guān)系,一下子拎出了“支部建在連上”這把金鑰匙,提綱挈領(lǐng),綱舉目張,使“支部建在連上”這句近百年來為人們耳熟能詳而又為藝術(shù)家們習焉不察或知難而退的“口號”一下子形象化、藝術(shù)化了,從而更加熠熠生輝地放射出歷史理性和現(xiàn)實警示的真理光芒。充分顯示出了劇作家深邃的史識眼光和雄健的思想魄力。
顯然,作為一個劇作家,發(fā)現(xiàn)和認識到“支部建在連上”的寶貴固然不易,但更嚴峻的挑戰(zhàn)是把它立在舞臺上,變成一個跌宕起伏、曲折回環(huán)、驚心動魄的故事,故事里還有一群活色生香、血肉豐滿、性格迥異的人物,而且還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地描繪出那個血火迸濺的時代風云的壯闊場景,從而,給今天的人們留下種種現(xiàn)實的啟迪和思考。可想而知,其難也戛戛乎。但劇作家巧妙地將“三灣改編”、“水口建黨”、“茨坪立足”、“中村教育”等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并且以毛澤東和紅軍中高級指揮員之間的政治斡旋和思想交鋒為主線,從而建構(gòu)起了整個話劇的矛盾沖突,保證了戲劇的邏輯推動力和懸念觀賞性。此其一。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