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詩境——吳聲的詩意畫探索與追求
吳聲作品
記得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參觀一個畫展,有一幅題為《傲雪》的中國畫特別出挑,給我以極深的印象。畫面上,周恩來總理立于迎雪綻放的紅梅之間,人物寫實,造型精準,特別傳神;畫面經營布局、置景造型乃至題跋,極見作者的綜合修養和藝術功力。這幅畫的作者吳自強就是我要介紹的著名畫家吳聲。
轉瞬之間30多年過去了,吳聲現在已是極具聲名的畫家,尤其是在詩意畫的探索上,可謂獨樹一幟、卓然一家。正如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王伯敏所言:“在詩意畫方面,不可不注意到吳聲。”
吳聲的詩意畫創作個性鮮明,構圖奇特,造型夸張,設色大膽,作品往往著墨不多,可說是惜墨如金,但卻能以簡馭繁、以少勝多,于洗練的用筆用墨和稍事疊加的暈染皴擦中,營造出濃濃的詩意與詩境,讓觀者在賞心悅目之余,感覺其中撲面而來的、脈動的浪漫詩情。
吳聲的詩意畫探索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他應博物館、紀念館和出版社等之邀,創作了大批詩意畫作品。從那時起,他便一發而不可收地畫到現在。在他看來,今人畫古人,用繪畫語言再現古詩蘊含的意境,首先要在體味古人的心境中有所感受、有所共鳴,作畫的過程也是與古人融通、對話的過程,或喜或悲、或逍遙或孤獨,這與中國文人追求自在、適意與大自然融合的生存理想是一脈相承的。他認為,應使繪畫這種敞開的文明形態,成為一種對生活的感悟。
吳聲喜愛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的名言。他說,時代不同了,社會的多元、文化的多元以及欣賞趣味的多元都給畫家提出了新課題。為此,他從戰國時期的帛畫、漢代的石刻畫像磚、漢唐墓壁畫中汲取營養和神韻,融合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運用各種視覺藝術新元素來展示詩的意境,創作出給人以一種直觀的視覺審美享受的作品。
郭熙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軾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自中國文人畫興起之后,繪畫也成為寄興、寓意、怡情的一種手段,與以抒情言志為主的詩歌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了。“詩以有畫境稱善,畫以有詩意為上”,久而久之,“詩情畫意”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追求。
吳聲談到自己多年來的詩意畫藝術創作,有著一段內心獨白:“中國畫的精髓和傳統就是寫意精神,而這種寫意精神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處處傳達著這種精神。也許‘借題發揮’是對繪畫形式本質的思考。近年來我更有興趣的是文人畫的即興式、那種隨機性的表現手法。我用抽象的符號、流動的墨趣以及斑駁、隱約的肌理手法來營造那種詩一般的古韻、天人合一、妙趣橫生的境界。追求這一視覺語言自身的特性,努力擺脫世俗的羈絆,進入自娛自樂的精神境界。這是我希望進入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創作狀態。”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