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之者尚精 擬之者貴似——讀《書譜》扎記之一
書法是作用于人們視覺的藝術,在學習過程中當然要重視觀察與模仿。因為只有深入地觀察,才能看到碑帖中點畫的筆鋒出入、頓挫、方圓、輕重、曲直,才能理解古人筆法的精妙?,F(xiàn)在有些人講了一些公式化的用筆方法,就讓學生寫字,名義上是在強調(diào)方法,強調(diào)概念,強調(diào)規(guī)矩,而這一切如果離開了具體的碑帖,離開了具體的字,就成了僵化的東西,會影響學生的獨立的觀察,甚至對碑帖中有特色的筆法視而不見。比如臨摹《圣教序》,“太宗文皇帝”的“文”字的捺寫成了楷書的捺,捺腳不象原帖那樣反過來,“皇”頭上的一筆寫長了,左邊一小豎寫成了正入筆,而不象原帖從右上反入筆。(見圖1)如果一個學生寫錯了,那是他沒看仔細,察之不精;如果全班都錯了,乃至有個別學生寫對了被老師改了回去,那就是問題了。因此,書法教學一直存這樣一個誤區(qū),以為聽到哪一位名家筆法的秘訣,就能寫好字了,“貴耳賤目”,“以耳代目”,以為捺永遠是那個寫法,只有那樣才標準;豎永遠是從左上入筆,只要按著這個方法寫熟練,寫漂亮就行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若形成了習慣,是很難改正的。
“數(shù)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就是說每一個點畫的形態(tài)是各不相同的。而用筆的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寫出點畫的準確形狀來,這是臨摹的第一步。而不應該不管王羲之怎么寫,老師怎么說就怎么寫,以老師講的方法代替書圣的筆法。我想沒有一位書法教師承認自己主觀上要這樣做,而實際上由于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對,不注意引導學生逐字逐筆觀察,力求準確地表現(xiàn),而是重復地用“標準筆法”搭字,才把王羲之的字臨摹得面目全非。
學習書法要用形象思維,把握古人法書中豐富的點畫形態(tài)是最重要的。如果憑概念寫字,寫出一些僵化的筆道來,這不只是臨一個帖失敗了,而且很可能導致學生終生用錯誤的方法臨帖,從而造成書法學習徒費時日。
再從結構上看。王羲之的字象一行行舞蹈的人,有時向左傾,有時向右傾,有時伸頸,有時展足,一舉手一投足都很美,確如鴻飛獸駭,鸞舞蛇驚。但是,我聽說有一位老師這樣講:“王羲之《蘭亭序》里好多字都寫歪了,我把它改正了?!闭嬗悬c“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卻反而“唐突羲獻,誣罔鐘張”的意思了。古人法書或正或欹,或疏或密,或長或扁,相映成趣。都把它“改正”了,等于對舞蹈的人群大喊一聲“立正”,真是大煞風景了。譬如《蘭亭序》中的“視”字。若寫成兩邊一樣長,或把“時人”的“時”字“日”旁與“寺”字都寫得筆均勻了,也就沒意思了。(圖2)人們在寫字時,自覺不自覺地用“橫平豎直”“結構停勻”等一些概念來“淡化”原帖的特色,所以很難入帖。應該準確地觀察、比較,筆畫的長、短,輕、重,疏、密,欹、正,把握住字的動態(tài),盡可能生動地“擬”出來,這樣才能逐漸克服掉概念化的影響。
概念化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大敵,《書譜》中用懸針垂露、奔雷墜石、重若崩云、輕如蟬翼等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筆法,最后總結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睍ㄋ囆g的最高境界是要合于天籟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表現(xiàn)能力,豐富的藝術想象能力,啟發(fā)學生的悟性是極其重要的。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是孫過庭對學習書法的形象思維方法的最精辟的概括。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如果想學得古人的筆法,乃至精神風骨,精細的“察”與準確的“擬”是絕不可少的。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