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新證據 神秘的“哥窯”就在浙江龍泉
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神秘而有趣的存在。在宋代五大名窯中,汝窯、鈞窯、定窯、官窯都已陸續找到其窯場出處,只有哥窯窯址在哪里成為近一個世紀來中國古陶瓷學界一直反復爭議的話題。
在11月9日召開的2012年龍泉黑胎青瓷與哥窯論證會上,被譽為“五大名窯”中謎團最多的哥窯終于有了新定位——依據近年來對龍泉黑胎青瓷的考古發掘成果,20余位國內專家論證后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哥窯就在浙江龍泉。
關于哥窯窯址,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哥窯,淺白斷文,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明代陸深的《春風堂隨筆》中的這62個文字是最早對“哥窯”的產地、產品特征進行具體描述,并把哥窯與龍泉章氏兄弟主窯的歷史故事完美相結合的文獻記載。
如若按照陸深此說,哥窯便是宋代龍泉青瓷產區著名的“章氏窯業”的拳頭產品之一。綜合明清兩代的主要文獻,凡明確指出哥窯年代的文獻均指向宋代,且關于其產地,絕大多數文獻也都是圍繞龍泉展開的。
記者在走訪龍泉地區時,也聽到了大量哥窯的傳說,在民間尚有社戲的表演、廟宇的祭祀等,詢問當地老百姓,他們都堅信“哥窯就在龍泉”。
然而從文獻中推斷出來的邏輯關系,能否經得起考古挖掘的事實驗證,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但由這些實物資料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
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在對龍泉窯場展開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少量黑胎青瓷,這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據發掘者稱,窯址中發現的黑胎青瓷的器物特征與文獻中記載的“章生一”主燒的青瓷器所具有的特征基本吻合。這一考古結論給古陶瓷界研究哥窯帶來了第一個學術熱潮。
雖然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對于哥窯的多次考古發掘與學術研討成果斐然成章,但就哥窯的根本問題,并沒得以徹底解決。對于哥窯與龍泉考古挖掘出的“黑胎青瓷”的關系,學界也有頗有爭議。
2010年冬至2011年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市博物館對龍泉市溪口瓦窯垟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同時對其周邊的窯址也進行了詳細調查,判定溪口一帶生產黑胎青瓷的窯址實際上僅有三處,即瓦窯垟2處和瓦窯垟對面的大磨澗邊窯址一處。
基于此,去年11月,在中國古陶瓷學會2011年年會暨龍泉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討論后也只是認為“龍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獻中所述的哥窯”,而原因就是對于黑胎青瓷的考古發掘成果太少。
轉機出現在了此后的一年里。2011年10月開始,考古發掘隊對龍泉市小梅瓦窯路窯址的發掘,為龍泉黑胎青瓷的研究又提供新的考古資料,在該窯址的一個灰坑中,出土了200余件可復原的黑胎青釉瓷器。
這引起了古陶瓷專家學者們的濃厚興趣,在今年的論證會期間,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多位與會專家實地考察幾個窯址的考古現場,并觀摩龍泉窯黑胎青瓷標本精品后,初步查明:生產黑胎青瓷的窯址除溪口、大窯地區外,又發現的幾乎純燒黑胎產品的瓦窯路窯址,這是一個全新的地點。
據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介紹,該窯址生產包括尊、觚、簋等在內的禮器類產品,在考古中還清理了包括窯爐、灰坑在內的重要遺跡。
專家們認真討論與研究后,認為這些出土的標本具有與古文獻中記載的哥窯相符的基本特征:黑胎、紫口鐵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淺不一,開片呈淺白斷紋。
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表示,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根據文獻記載,與會專家將這些瓷器的窯口(產地)定稱為“龍泉哥窯”。這一論證會結果,為理清古文獻所述的“哥窯”產品與龍泉窯黑胎青瓷的關系,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聲音。
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毅則表示,圍繞哥窯的爭論主要就因“傳世哥窯”與“龍泉哥窯”而起。此次論證會專家明確將兩者區分,并將后者確定為符合歷史文獻記載的“哥窯”。同時耿寶昌也表示,對于傳世哥窯,學界對其認識尚未取得統一,考古發現的龍泉黑胎青瓷與傳世哥窯特征尚有不完全相符的情況,他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積極探索,推動哥窯問題的深入研究。
(光明日報記者 潘劍凱 光明日報通訊員 朱海洋)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