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雜技劇《北京》展現(xiàn)古都滄桑城史 雜技相聲跨界混搭出奇效
中國雜技團聯(lián)手著名相聲演員李菁、何云偉精心打造的首部語言雜技劇“京韻百戲開心匯《北京》”日前在北京天地劇場熱烈上演。李菁、何云偉機智幽默的相聲表演和中國雜技團精彩絕倫的雜技藝術在該劇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融合,帶給人“新、奇、美、樂”的藝術享受,現(xiàn)場觀眾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喝彩聲和忍俊不禁的笑聲。
作為2012年北京市優(yōu)秀劇目展演參演劇目,“京韻百戲開心匯《北京》”以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為背景,以跨越古今不同時空的兩個人物“古捧”、“今逗”作貫穿,通過《先秦燕薊》《元清京都》《蹉跎北平》《盛世北京》四個篇章,以雜技和相聲這兩種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北京的厚重歷史、風土人情、多彩文化以及當代精神。
劇中,雜技這種肢體藝術與相聲這種語言藝術首次實現(xiàn)了跨界合作,并珠聯(lián)璧合地融合在一起。著名相聲演員李菁、何云偉在劇中化身成為來自兩個時空的人物“古捧”、“今逗”,輕松嬉笑間帶領觀眾穿越北京歷史上那些最具代表意義的片段,成為該劇吸引觀眾的重要看點。在該劇中,他們的表演不僅秉承了以往風趣自然、詼諧機智的特點,又因為與雜技藝術的融合,使得表演極大地增加了舞臺張力。二人同時演唱了該劇主題歌。
中國雜技團精彩的地圈、空竹、柔術、蹦拐頂技等雜技節(jié)目契合劇情,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觀眾目前,同時又由于與相聲藝術的融合,使得原有的雜技節(jié)目增添了幾分輕松、幾分活潑、幾分詼諧,令觀眾耳目一新。第一幕《先秦燕薊》中,周口店原始叢林中,雜技演員以猿人的造型表演了地圈技巧,形象展現(xiàn)了“北京人”的生存狀態(tài)。秦長城腳下,獲獎雜技節(jié)目“頂碗”的道具變成了石磚,同時輔以雜技牌樓技巧,很好地傳達出勞工修建長城的境況;第二幕《元清京都》中,“古捧”化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至元大都,在草帽、爬桿、轉碟的雜技表演中領略了京城的一派熱鬧繁華的氣象;第三幕《蹉跎北平》中,飛叉、踢毽、頂壇、水流星、古彩戲法、中幡令人眼花繚亂,民俗北平、京韻百戲在這里得到最佳的詮釋;第四幕《盛世北京》中,車技等技巧則展現(xiàn)出當代北京的時尚與速度。
在舞美設施、設備的使用上,“京韻百戲開心匯《北京》”摒棄了舞臺美術背景傳統(tǒng)遷換的方式,而是主要利用LED背景,將北京周口店的原始叢林、秦長城、元大都、清代紫禁城、中華民國時期的老天橋、現(xiàn)代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為演員表演創(chuàng)造了更為逼真的空間,并營造出了驚險刺激、神奇浪漫、炫目豐富的舞臺效果。
該劇導演劉春認為,中國雜技團近幾年來在發(fā)展道路上進行了多次可貴的跨界探索,碰撞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這次與相聲的跨界合作可謂是中國雜技團勇于創(chuàng)新的又一次成功嘗試。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張紅說,“京韻百戲開心匯《北京》”是中國雜技團與李菁、何云偉多次推敲、切磋,精心打磨推出的一部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是中國雜技團今年繼推出原創(chuàng)舞臺劇“東方神話之《哪吒》”之后的又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它無論是在劇目內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上都是中國雜技團切實踐行“北京精神”的重要嘗試。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