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大眾化、類型化、標準化 中國紀錄片向“四化”邁進
《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比作“吉利車”,在他看來,中國的紀錄片創作者應該向吉利集團的董事長李書福學習,不能滿足于制造出自己的“吉利”,還要有把“沃爾沃”買下來的決心。或許懷揣這一夢想的并非陳曉卿一人。
9月27日、28日,來自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全國70余家省市級電視臺的負責人齊聚天津,參加主題為“用紀錄片影響大眾、影響中國、影響世界”的首屆中國紀錄片發展年會。
“春天”有多遠
“國產紀錄片的春天是否到來”,這個帶著期待的疑問句從去年開始就成為業界的“流行語”。2011年是中國紀錄片的百年華誕,與此同時,從這一年的第一天開始,一個嶄新的頻道——央視紀錄頻道出現在熒屏上,而在一年后的網絡觀眾滿意度調查中,紀錄頻道在央視所有頻道中排名第一。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一號》、《春晚》、《故宮100》等一系列備受好評的紀錄片。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后,迅速成為微博上的熱議話題,并把遠離電視的“互聯網一代”重新吸引在電視機前。對于業界來說,“舌尖”的熱播并不是看到“紀錄片的春天”來臨的唯一跡象。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為例,2011年1月正式開播的央視紀錄頻道在一年的時間里,收視份額增長率達到200%,2012年頻道廣告招標達到兩個億;而《魅力·記錄》欄目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次黃金時段開播以后,收視份額和之前電視劇播出時段相比超出30%。
這幾組數字給奮斗在一線的紀錄片人打了一針“興奮劑”,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發言時提到,這3個重要的事實徹底消除了很多人在紀錄頻道開播時的擔憂和疑慮,也徹底打破了外界長期以來對中國紀錄片所認定的“三條鐵律”:紀錄片不掙錢、沒有收視率、沒有核心競爭力。陳曉卿在展映紀錄頻道最近播出的紀錄片《超級工程》時透露這樣一件趣事,一些國家在觀看《超級工程》之后主動找到紀錄頻道,希望拍攝團隊也能把他們國家的一些宏偉工程拍成類似的紀錄片。
然而,溫暖復蘇的跡象并不能說明“春天”的真正到來。在9月27日舉行的“中國紀錄片發展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曹寅引用了這么一組數據:2011年全國電視節目出口約為1.6萬小時,其中紀錄片的出口約2332小時,占總數的14%;從出口的金額來看,全國電視節目出口總金額6773萬美元,其中紀錄片金額為286萬美元,占總數的4.2%;從覆蓋的地區來看,我國紀錄片主要出口到東亞、東南亞、東歐、北美等地區,曹寅用“紀錄片的發展與我國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和世界大國的地位不相稱”的表述來概括我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現狀。
地方臺:立足本土,走向大眾
和放眼國際市場的央視不同,地方臺紀錄片的“主戰場”仍是國內。在9月27日舉行的“CCTV-9年度合作頒獎儀式”中,包括新疆電視臺制作的《一百年前的探險日記》在內的8部紀錄片獲得年度制作獎,年度編導獎、攝影獎以及年度收視獎共3個獎項。
佛山電視臺拍攝制作的《大學生豬肉佬》獲得年度編導獎,這部紀錄片聚焦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展現了大學生從“天子驕子”到“豬肉佬”的身份轉變。編導喻峰在發言時表示,像佛山電視臺這樣規模的電視臺全國有2000家,無論從投資還是人才方面都不能與央視相比,但佛山電視臺在拍片的時候把重點放在關注社會和觀察個體之上,用平實的視角切中時代脈搏,這種“接地氣”的做法跟央視的方針達成一致,而該片也借助了央視的平臺,做到了傳播最大化。
地方臺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紀錄片市場上分一杯羹,立足點就在于“本土化”,鮮明的個性是地方臺紀錄片的優勢所在。今年4月開機的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是立足本土的典范,這部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天津電視臺聯合攝制的紀錄片,力圖向觀眾展示“五大道”背后那段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
與電視劇、電影等大眾藝術形式相比,紀錄片被視為“小眾”的藝術,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制作者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紀錄片來影響大眾。山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祝麗華認為,中國紀錄片創作者的理念和視角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導演把鏡頭對準了現實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進步,紀錄片是可以影響大眾的。關注社會、人文和人本身,會使紀錄片更具有生命力。
云南電視臺是省級衛視中播放紀錄片最多的衛視,在如何讓紀錄片“大眾化”的問題上積攢了很多經驗。臺長趙樹清說,要把紀錄片推向大眾,一是要樹立“節目大眾化”的理念,對播出的紀錄片進行二度加工,強調故事性,加強講述性和吸引力,貼近觀眾;二是要緊跟熱點,深度理解大眾的需求,用最有說服力的影像記錄和權威專家的精彩講述來為百姓解疑釋惑。
“皇家軍隊”的作戰細則
盡管《舌尖上的中國》備受好評,陳曉卿卻坦言這只是對國外一種紀錄片的模仿,而最近開播的《超級工程》學習的也是國外的模板。在劉文看來,這兩部成功的紀錄片都包含著標準化制作的模型的影子。在本屆紀錄片發展年會上,探討紀錄片的類型化模板和標準化創作,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所謂類型化模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紀錄片的量化生產;而標準化創作,則是指能讓制作團隊在剛開始工作時就可以遵循的規范性的標準,這也被酒泉電視臺副臺長秦川戲稱為“‘皇家軍隊’的作戰細則”。
“我們在10年前都很不愿意談到標準化制作,為什么呢?原來大家認為紀錄片都是精英來做的,憑的是經驗。這是一種老中醫式的口傳心授、無法量化的方式。而今天所說的標準化創作則是中西醫結合,有個人的經驗,更有西醫式的量化生產的框架和模板。”劉文說。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巖在發言中提到,標準化制作并非為紀錄片的制作提供條條框框,而是提供制作高品質紀錄片的流程,在這個前提下提倡和鼓勵創新才是關鍵所在。
和央視紀錄頻道這個全國性的平臺不同,地方電視臺在制作、播出紀錄片時所面臨的困難更多。以吉林電視臺所拍攝的六集高清紀錄片《長白山》為例,其負責人陳廣平說,由于吉林臺沒有蘋果系統,只能在北京租房子進行后期制作。
整體而言,央視紀錄頻道在投資、拍攝、技術、人才和播出平臺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而地方臺的長處則在于題材的多樣和風格的迥異。與社會制作公司相比,地方臺依然保持一定的上升空間,當前央視紀錄頻道和地方臺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兩種:委托制作和聯合制作,截止到2012年6月,紀錄頻道已經完成600多項節目的委托立項。它所希望打造的不僅是一個全國最大的紀錄片制作、播出平臺,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窗口。
(編輯:偉偉)
· | 拍紀錄片先把自己否定三次 |
· | 21部國產紀錄片獲2013年度首批推薦 |
· | 大型紀錄片《苦難輝煌》的幾點啟示 |
· | 中國藝術報:紀錄片“炫技”請勿割傷公眾知識 |
· | 大型紀錄片《京劇》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