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藝術家園的守望者
作為2012“中德文化年”的重頭戲,5月起,中國當代藝術家許江的“重新生長”再次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了許江的150余件繪畫作品和兩件大型雕塑作品,包括他著名的系列作品《葵》。這些向日葵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不是插在花瓶中的,而是仍然倔強地植根于貧瘠的大地。許江刻意選取了它們開始死亡的時刻加以表現,這些干枯的、行將凋謝的葵花,每一棵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沉郁、凝重的色彩也有著蓬勃的力量。西方畫家從這些向日葵中看出了與梵高不同的表現方式,而東方的觀眾也可以找到似曾相識的生命體驗。
說起向日葵,1955年出生于福州的許江就會想起自己18歲在閩北山區沙縣的山鄉小學擔任民辦教師的經歷。他要負責給一年級到四年級的所有學生上課,四年級的學生聽講,一到三年級的孩子就在邊上看熱鬧。“有一次上了半小時,一個孩子進來了,他背著他的弟弟在座位上坐下來,他知道自己遲到了,于是緩緩地走到講臺邊上,從口袋里掏出半個向日葵放在桌上,我明白他的意思,‘老師對不起,請吃向日葵’?!痹S江回憶說。
后來許江走出大山,來到了西子湖畔,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去德國留學。出國留學的經歷也讓他在中西方之間找到了坐標。“我們這一代的人生經歷中有兩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鄉,土插隊;另一把是西方留學,洋插隊。這兩場巨大的人生變遷,讓我們這代人體會到生活和精神的遠游,也更深地體會到遠游的目的是回歸。歸根結底,向西方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還原自己,我們的創造力最終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p>
“美術學院就是藝術的家園,是所有藝術創造者的家園?!睙o論前面有多少頭銜,許江最在意的是2001年起開始擔任的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隨著建筑師王澎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中國美術學院也在全世界引起關注。中國美術學院有兩位前輩院長林風眠和潘天壽,他們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藝術思想。林風眠的思路是“中西融合”,潘天壽則認為要從中國傳統藝術的內部推出另一個高峰?!耙粋€是兼容并蓄,一個是傳統出新。我認為,他們這兩個方案看似矛盾,但是都可以并行不悖地繼承下來。所謂和而不同,強調彼此和諧共處而又存持各自特色,如五味之調和、八音之和諧、群山之錯落?!?/p>
“每個人從孩提時代就有很多的夢,這些夢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想法,要把夢畫出來,成為別人可以看得懂的藝術品的話,真的需要一個轉換。這個轉換不是在那里想出來的,可能先要在學校接受基礎的教育,這個基礎不是僅僅讓你獲得一種基礎,而是讓你擁有創作的可能,然后你去面對今天的諸般糾結,能夠挑戰性地對抗它,最后有一天得到轉化,得到提升。”許江覺得幫助年輕人實現這種轉化非常有成就感。
作為一名功成名就的藝術家,成為“四個一批”帶來的是什么?“首先是一種責任,一種守望者的責任。這種守望者的責任可能還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自身創作的責任,更主要的是你如何帶領你的群體,來完成一種文化擔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時代,數以萬計的圖像每天從我們身邊生產出來,我們的繪畫何為?中國的藝術航船如何走向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許江知道,這些問題需要用一生去回答。
(編輯:偉偉)
· | 許江:漫說“繪畫的品格” |
· | “在‘滿’中逼出一種孤冷”——何加林的中國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