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家”透視出民族的“大家庭”——從《長白山下我的家》創作談開去
電視劇《長白山下我的家》劇照
時下,眾多古裝、戲說、諜戰的電視劇充斥熒屏,鮮有展現一部民族心靈畫卷的劇作問世,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一題材進行創作,不僅出于極具挑戰性的誘惑,還承擔著社會及現實的責任與義務。日前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長白山下我的家》是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的背景下進行創作的,劇作所承載表現的,要求既要有全景式的宏觀視野,又要有細致入微的精神、情感世界的摹繪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精確把握。總結起來,有如下體會。
其一,以儒家倫理道德與民族心理的高度融合來表現中國朝鮮民族精神
眾所周知,中國朝鮮民族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民族??梢哉f,歷史上儒家倫理道德、儒家思想,甚至儒家之一言一行,都會深深融入這個民族的深層心理。因此,我們把儒家倫理道德的無聲滲潤作為本劇表現并展開敘事的蹊徑。孝與禮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在本劇展開的敘事中,仁孝與禮儀,主人公的愛、感恩、仁義及種種符合儒家的傳統美德無不一一體現,從而在精神文化層面上迸發了難以想象的藝術魅力。
中國朝鮮民族性格的發現和彰顯,是創作者追求的重要目的。比如善良、淳樸、尊老愛幼、崇尚德行等一系列與儒家理念融為一體的文化性格貫穿于兩個家庭四代人的情感故事中,通過劇中人物,尤其是金貞淑和樸勝述兩個形象的塑造推向了極致,感人至深。在創作手法上,為了適應刻畫這些深層民族心理美德,本劇在敘事方式上基本上排除了傳奇敘事,不強調戲劇沖突,更不要求表面的熱鬧。質樸、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敘事風格成為主體方式。李昌善與金仁俊、樸順玉與鄭祿洙、韓州長與造反派……他們無論是何種方面、何種類型的沖突,都不追求強戲劇化效果。全劇的情節處理著重通過主人公們的命運跌宕和情感起伏去表現中國朝鮮民族的精神與性格,力求實現儒家倫理道德與民族心理的高度融合。這條蹊徑現在看來無疑是成功的。
其二,傳神刻畫中國朝鮮民族美麗心靈
見微瀾而知波濤洶涌,著重在細部的刻畫之中展現一個民族的心靈,最終美麗綻放在長白山下。編劇的敘事風格細膩準確,在他的精雕細鑿下,長白山下中國朝鮮族四代人隨著時代的推進逐漸迸射出隱忍、包容、自信、倔強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在細膩流暢的鏡頭語言中,人物的精神世界罕有地碰撞出一種特有的激情和力量。通過傳神的刻畫,中國朝鮮民族心靈之美麗得到盡情展示。這一切,與長白山下景物畫面的唯美相互映襯,使全劇獲得了全新的藝術風貌。
觀眾從本劇中,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美麗心靈。這些心靈由一群劇中人物來構建:第一代人李昌善、金仁俊。李豪爽正直、嫉惡如仇、爭強好勝、永不服輸。而金則沉著智慧、寓剛于柔,善于審時度勢、化險為夷。第二代人以金貞淑為代表。她堅韌頑強,決不向命運低頭。第三代人以樸順玉為代表。她集美麗、善良、溫婉、賢惠、才藝于一身,是中國朝鮮族女性美的化身。本劇中第四代人的出現也著重在心靈世界中開掘。這些新時代中國朝鮮族青年前衛新潮,思考獨立,敢于追求,敢于直視自己的感情。他們并沒有忘記中國朝鮮民族的優秀傳統,在他們的思想中,傳承來自前輩的力量,勇于向未來挑戰是他們的心靈世界最美最吸引人的內容。這些劇中人物,心靈無一不是閃閃發光,如同金達萊花一樣美麗地綻放在長白山下。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