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處處有文化
照片為華沙肖邦公園內的肖邦雕塑 人民日報記者 劉水明攝
位于歐洲中部的波蘭,不僅是一個地區性轉型大國,還正在成長為地區性經濟強國。3年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波蘭是歐盟內唯一實現了經濟正增長的國家,被認為是歐盟內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之一。然而我們在波蘭采訪時,除了目睹這個國家的發展現狀外,其在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在首都華沙街頭漫步,還是在“民族圣地”克拉科夫參觀,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波蘭是一個人才輩出、文化發達的國度。天文學家哥白尼、科學巨匠居里夫人和音樂大師肖邦等,都出生于波蘭。熱情友善的波蘭朋友在介紹國家概況時,總要提到他們的名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偉人是波蘭的文化符號。走在華沙街道上,感覺累了坐到街邊長椅上歇歇腳,你就會發現長椅上有個銀色按鍵,輕輕一按,優美舒緩的肖邦鋼琴曲便從長椅中傳出,令人疲勞頓消。
肖邦一生的主要作品是鋼琴協奏曲和獨奏小品,他的音樂具有一種典雅的純潔和明智的靈動。波蘭人對肖邦音樂的喜愛用癡迷來形容亦不為過。盛夏的華沙白天氣溫較高,但在肖邦公園舉行的露天音樂會場,許多人在草地上或坐或立或躺,全神貫注地聆聽鋼琴師的演奏,完全沉醉在撩人心弦的旋律中,無論男女老少,都好像忘記了頭頂炙熱的太陽。一曲終了,熱烈的掌聲在會場四周響起,長久不衰。
華沙古城建于13、14世紀之交。1944年,為了報復華沙市民的起義,德國納粹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以致戰后波蘭曾有人扼腕嘆息:“波蘭雖然解放了,但是華沙已是一片廢墟。”但是頑強的波蘭人憑借各種老照片、沒有被納粹毀壞的建筑圖紙甚至明信片和人們的記憶,奇跡般地重建了華沙的街道、房屋和教堂等,使華沙劫后重生。1980年,華沙古城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古拉爾赤克是波蘭前駐華大使,現任波中友好協會總會會長。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他在陪同我們參觀華沙古城時說,古城每座建筑的外貌都保持了原來的風格,但其內部結構和裝修是按照現代技術進行改建的。在街邊的一面墻上,我們看到上面寫有一段波蘭文字,墻下面擺放著盛開的鮮花。古拉爾赤克說,那是為了紀念被德國納粹屠殺的波蘭人。1944年,曾有30名波蘭人被槍殺在這面墻下。在華沙古城,這樣的紀念地不可勝數。古拉爾赤克告訴我們:文化需要傳承,歷史不應忘卻。華沙城具有不可毀滅的生命力。
波蘭文化部副部長莫尼卡·斯莫倫女士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波蘭政府出臺了國家未來發展的九大發展戰略,其中一項就是文化戰略,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為了保護和修繕文物,近年來波蘭投入了大量資金。中央政府每年用于文化產業的費用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78%,約合6000萬歐元,其余3/4來自地方政府。
斯莫倫說,最近幾年波中文化交流發展勢頭良好,兩國間達成的文化交流項目得到了很好落實。波蘭文化部每年都會和中國合作舉辦文化活動。“我注意到在2010年肖邦誕辰200周年的時候,中國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希望今后舉辦的活動規模更大,影響更深遠”。“我近期參加了在中國杭州舉辦的波蘭文化節,兩國在文化領域有很多經驗值得相互借鑒”。
據斯莫倫介紹,根據波中兩國達成的協議,2014年波蘭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肖邦故鄉文化展,雙方正就活動細節進行商談。波蘭文化部有意借此在北京舉辦大型的波蘭文化季,不僅包括文物等古典文化展示,也包括電影等現代藝術展覽。為此,波蘭方面打算邀請中國的藝術家前往波蘭,為波蘭文化季獻計獻策。
前不久,中波兩國還達成了在對方國家互設文化中心的協議。斯莫倫認為,這說明兩國人民都更加渴望了解彼此的文化,“我們期待能夠盡快在北京建立波蘭文化中心,同時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國年輕藝術家前來波蘭學習,了解波蘭的歷史和文化”。
時任中國駐波蘭大使孫玉璽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波蘭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國家。波蘭人民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所作的貢獻,足以令世人對波蘭人民的聰明才智刮目相看。波蘭人熱愛生活,重視傳統,其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神韻。現在,中波關系正處于歷史最好和發展最快時期,雙方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充滿活力。進一步加強中波友好合作,有利于造福兩國人民。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