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之旅》:創造中國雜技的奇跡
一臺海派雜技在上海堅持“天天演”,自2005年推出以來連演7年,演出2800多場,票房收入超2.7億元——由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創排的《時空之旅》,不僅創造了“不出國門,賺取外匯”的好票房,還形成了品牌效應。今年先后推出信陽版和都江堰版,以劇目版權和管理輸出的方式,讓《時空之旅》走到全國各地。
《時空之旅》創造了中國雜技的歷史,這是改革創新結出的碩果,也是演藝企業資源整合的一個成功范例。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說:“上海雜技‘出人、出作品、出效益’,正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效應。”
10多年前,一個團只能演出一臺雜技晚會,一年票房至多800萬元。中國的雜技節目到了海外,常常只能“零賣”,而且總賣“地板價”。一群技藝超群的雜技演員,在國際各項雜技大賽上屢獲殊榮,但由于國內雜技演出市場萎縮,許多人不得不戴著獎牌“游走江湖”,為國外的雜技節目“打工賣藝”。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改變現狀,不能總在老套子里轉圈圈?!?005年,上海雜技團勇敢邁出轉企改制第一步,聯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三方各投入1000萬元,共同打造多媒體夢幻劇《時空之旅》。專門的項目公司——上海時空之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隨之組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全方位運作《時空之旅》的演出、宣傳、營銷與開發等。很快,《時空之旅》收回全部投資。眾人拾柴,蛋糕迅速做大,上海雜技團從中切分的那塊蛋糕,完全超出當初的預料。
“文藝院團要改革,重塑市場主體是突破口。”在上海馬戲團團長俞亦綱看來,《時空之旅》的成功,從根源上來說,得益于整合了三家投資方的演出資源、媒體資源、資本資源和國際資源等優勢資源。而時空之旅公司以新型企業管理制度,規避了事業單位“大鍋飯”的弊病,有效調動了員工和演員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用市場手段激活文化人才,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舊用人觀念,也更易吸引并留住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
《時空之旅》的成功為準備全面轉企改制的上海雜技團增加了信心。2007年,上海雜技團決定對團內的《歡樂馬戲》劇組進行股份制改革的探索,成立獨立核算的上海歡樂馬戲有限公司,并首次嘗試劇組演職人員參與持股“當家做主”,上海雜技團持股51%,演職員持股49%,風險共擔,盈利共享。
雜技素有“五朵花瓣”之說,分別是高空雜技、地面雜技、魔術、馬戲和小丑,其中尤以馬戲最為特殊。其他節目缺了演員,還可找人代替,馬戲則不然。動物和演員關系特別親密,特別是猛獸,常由馴獸師從小養大,如果演員退休、生病了,節目也只能停演。一個節目通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的“專利”,培養新人困難重重,節目創新無從談起。
改制后,人們看到:一進馬戲城大門,小姑娘連續幾小時蹲在大太陽底下照顧一只臨產的海獅,直到它順利產仔;年近古稀的“丑星”潘連華把小丑絕活全都抖給了徒弟張唯;飼養員給動物買飼料,總要貨比三家,讓動物吃得好還花錢少……
《歡樂馬戲》目前已成為上海雜技團又一個常年演出的品牌劇目。股份制公司成立后的票房收入比改制前增長50%以上,演員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
上海雜技團在轉企改制的道路上越走越大膽。2008年,全方位改革運作模式成功推出《浦江情》,一年后,再推新版《浦江情——雕刻時光》。2009年,上海雜技團完成整體轉企改制,成立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
改革引來創作泉涌,也為院團的持續發展積蓄了力量。10年前,上海雜技團演員們的收入,人均每月只有2000元;如今,演員收入提高到人均每月7000元,主要演員1.5萬元以上。近兩年來,上海雜技團每年創造的票房收入多達6500萬元,是10年前的8倍多。劇團提高了經濟實力,轉而培養人才、研發新節目。今年年初,在雜技界的“奧林匹克”——第36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上,上海雜技團的《騰越——大跳板》《男子藝術造型》,雙雙榮獲最高獎項“金小丑”獎,又一次創造了中國雜技的歷史。
?。ū緢笥浾?nbsp;顏維琦 曹繼軍)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