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生民歌的爐火與香火——由第六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透視東方民歌的傳承
以勇武著稱的武當山,連日來卻被溫和、甜美的民歌文藝氣息所籠罩。9月3日至6日,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在湖北十堰市武當山舉行。每天夜幕降臨,武當山大劇院就響起原生民歌大賽復賽的歌聲;而復賽次日的下午,188名參加復賽的全國民歌選手全部登上美麗俊秀的武當山瓊臺景區之露天舞臺,一決最后的勝負。而透過這些生動的演唱,也不禁讓我們思考中國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新疆柯爾克孜族八人合唱《瑪納斯》片斷
美麗動聽的天籟之聲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五谷子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就數上藍花花好。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陜西選手張小兵唱的陜北信天游《蘭花花》,粗曠豪放,野味十足。
“幺姑篩茶來,手拿扇子搖搖擺擺,好呀么好身材。太陽紅似火,哥哥好口渴,茶山幺姑姐,送茶上山坡。還有一雙巴山腳,兩個小酒窩。”湖北恩施州選手譚學聰、許藝才等7個身著土家族傳統服飾的巴東縣農民,手持鑼鼓,獻上了一首土家族傳統薅草山歌《幺姑篩茶來》。他們七人的“撒葉兒嗬組合”曾經在第十四屆CCTV青歌賽原生態組競賽中摘金。
來自內蒙古的女歌手敖特根圖埡、格日勒賽漢,分別穿著不同色彩的蒙古族服裝,端莊、沉穩地站在舞臺上,各自吟唱了大草原的長調。尤其是一身白色長綢裙的敖特根圖埡,在馬頭琴的伴奏中,忽而悠揚,忽而低沉,如泣如訴,似悲似怒地,以連綿不絕的中低顫音,揪著聽眾的心坎,有一種蒼涼的美,讓記者想起成吉思汗大雪途中的跋涉遠征……
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多民族選手參與了獨唱、重唱、對唱和多人合唱等組的比賽。先是一對哈薩克族夫妻選手巴合提江·吾拉孜艾力、馬爾甫華·賽迪瓦爾地出場,一邊彈著冬不拉,一邊對唱著哈薩克族民歌《呼勒家是我的家》《金色的麥穗》,唱出了游牧民族的自由、迷茫與歡樂。他們都是伊犁歌舞團的演員,夫妻結婚25年,對唱了25年,將音樂與愛情、婚姻融在了一起。之后,維吾爾族的祖木熱提·阿西爾、艾力·喀迪爾等10名選手,一人彈著熱瓦甫,其他人在手鼓聲中合唱了哈密木卡姆《代爾地亞曼木卡姆》,熱情歡快,激情洋溢,不斷地搖頭晃腦,不亦樂乎。他們在露天的大舞臺唱,歌聲飄揚在武當山上,令人想起天山和新疆人美麗的家鄉。來自新疆克州烏恰縣的8位柯爾克孜族民間歌手阿曼古力·吾爾肯巴衣等,彈著古老的民間樂器庫姆孜琴,合唱了著名史詩《瑪納斯》片段。
藏族的民間牧歌,則以厚重、昂揚、沉雄的聲音,將我們帶到古老滄桑的青藏高原上,表達著一種神秘、深刻、堅韌、慈悲的藏文化蘊含。貢桑德吉唱了藏北牧歌《吉祥的歡聚》《草原情歌》;多布唱了藏北牧歌《迷人的藏北》《家鄉》;白瑪永西唱了藏族山歌《草原牧歌》、藏族民歌《卓歌》、藏族山歌《我的家在三江源》,一浪一浪如喜馬拉雅山一樣起伏……
第六屆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共有600名選手參加各地的初賽,188名選手進入在武當山舉行的復賽和決賽,他們分別屬于漢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壯族、回族、彝族、瑤族、土家族、朝鮮族、東鄉族、苗族、侗族、土族、仫佬族等多個民族,分別從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河西走廊、內蒙古大草原、貴州高原、“兩湖”“兩廣”地區、大東北等地走來,歌詞和音樂旋律、唱調都粘著各自的泥土韻味和芳香。大賽評選出了各個獎項:潘興周、余秋陽合唱的貴州苗族民歌,譚學聰、許藝才、黃本紅、鄧學紅、譚焦、胡明盛、李開文等7人民歌組合,內蒙古師范大學選送的那順吉日嘎拉、斯琴畢力格、代小、扎力嘎夫、德力根其其格、查干巴拉、鋼寶力道等7人蒙古族長調組合,分別摘取了A、B、C三個參賽組的金獎;普艷喜等人參賽的6個節目分別獲得銀獎;劉海嘉等人參賽的9個節目獲得了銅獎,其他的節目均獲優秀演唱獎。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