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現象考驗微博6周年 手機網絡或成下個新潮流
名人相繼退出微博,明星微博長年不更新,口水戰、罵戰……越來越多的負面現象正在考驗著微博6周年。最近又有心理學專家表示,重度使用微博會降低思維的質量,“我們的思維能力原本在多年的教育下就已經七零八落,有了類似碎片化媒體的助力,不得不說是更加值得擔憂了。”
從BBS到博客再到微博,每一種新媒體形式的出現都曾經引發過大眾的狂歡,然而卻又最終悄然退熱,微博也不例外。2007年,微博出現在中國,這個曾經被視為媒體新時代的技術和工具迅速引發了眾多網絡用戶的追捧。到2009年,第一家以微博為名的產品出現,使得微博本身成為當年度的最熱話題。然而,僅僅3年微博引起的網絡熱便開始消退。
其實不僅中國,外國也是如此,在微博的發源地美國,名人們早已經開始退出微博的行為,如《新新媒體》作者保羅·萊文森所說:“現在,那些隨大眾而開通微博的名人開始考慮它是否真的是對他們有用的一種媒介。
微博退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小普說:“微博不僅是新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媒體發展的結果。它是大眾媒體和人際媒體結合所產生的新的溝通方式。在中國當下社會轉型期環境中,它的興起和衰落,既有技術本身的原因,也同樣有特殊的社會需求原因。”
有人把微博當做信息的集散地,也有人把它當做意見的新平臺,還有人把它當做吸引別人注意的工具,當然,也有人以此為娛樂。
名人們來來去去,普通人從跟風、熱捧到麻木、冷淡,短短的時間里,微博崛起,又開始降溫。周小普說:“人們當初對微博寄予太多的期望,如同更早的時候對BBS、博客寄予希望一樣,轉型時代,中國社會變化劇烈,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都期望有發聲的渠道,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是工具和技術的更新所能完成的,這也是新技術、新媒體總是經歷同樣命運的原因,只有人才能夠幫助人,而非工具。”
突破的期待無法實現
北京晨報:微博工具的出現,一度成為最熱的現象,但是現在不論名人還是普通用戶,似乎都對微博不再那么重視,對此您怎么看?
周小普:微博的退熱是各種因素結合的結果。總體來說,微博是媒體發展的產物。在它出現之初,人們感到新鮮和驚奇,對它抱有好奇和熱情,這是人的本能反應,不僅中國人如此。但是當這種新鮮感逐漸消退,那些把微博當做工具、玩具的人們最先開始退熱,如西方國家的用戶。
在中國,微博的退熱除了它的自然規律之外,還有一定的特殊原因。
北京晨報:這個特殊性是什么樣的?
周小普:當下生活于社會轉型期的廣大受眾,對媒體的現狀希望改變;因而在各類新媒體包括微博出現的開始,都對其有很多期待,期望它能夠打破局限,更好地實現社會溝通的功能,使眾人意見的表達渠道能夠暢通起來,使社會的轉型得到更多人的參與、把握,從而使社會更加健康、和諧。
但是與此同時,新媒體經營和管理者的過度反應,如對實名制的探討和監控等,使得對微博等新媒體的管理思路與傳統媒體毫無二致,對它的成長、發展都帶來一定的影響。
所以,當這種特殊的期待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們對微博的熱情自然也就消退了。
新媒體的傳統特點
北京晨報:微博出現的時候,引起了許多人的追捧和贊揚,認為它預示著意見表達的新時代,您怎么看?
周小普:轉型期的中國,從熟人社會到生人社會,從傳統社會到工業社會,并且是信息時代的工業社會,這種劇烈的社會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擾,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有人說“每一個人都受到了觸動和侵犯”,所以大家都想要發聲,想要表達自我。實際上凡是社會的發展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需求,而在建立公民社會的過程中,承擔這個功能的就是大眾媒介,它是公民發聲的一個渠道。
北京晨報:那它為什么又逐漸被冷落了呢?
周小普:中國社會的高速轉型,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的,必然會有大量的問題出現,媒體發展落后于現實也是其中之一。
在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這個轉型經歷了數百年,媒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成了轉變,而我們的媒體發展,還處于傳統時代,媒體與生俱來的當代功能,還未實現,因此人們把這種重新組織社會、溝通社會的希望寄予新媒體,但是新媒體并未能承擔起這個期望。
名人的小圈子化
北京晨報:每當有新的網絡技術出現,總是伴隨著名人大規模進駐和退出的事件,您怎么看?
周小普:如前所說,人們總會對新鮮的事情感到好奇,這是正常的獵奇心理。對于名人的好奇也是其中的一種。
但在西方國家,新媒體沒有這種重建社會溝通的功能,因此微博更多是一種新溝通形式,甚至是一種新娛樂工具。
另外,他們那里的此類工具還有網絡社交、BBS等多種,所以微博在西方的熱度不會如我們這么高,對它的好奇的消退速度也更快。
北京晨報:名人效應在中國也有特殊性嗎?
周小普:實際上,人們最初對名人也有期望,期望他們對于改變大眾生活,改善自己的處境有所幫助,所以微博上產生了很多此類意見領袖,因為名人的聲音更加容易傳播。但是后來發現名人微博和大眾生活、處境其實很難關聯,特別是一些明星微博,他們對于社會生活的干預量少質差。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曾經的微博控慢慢失去了熱情,使得微博變成了一個娛樂、八卦、消遣的工具。
“口水戰”無休無止
北京晨報:許多批評者認為,微博上的情緒化表達、毫無營養的口水戰等等使得微博失去了吸引力,有沒有這方面的因素?
周小普: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不認為口水戰、情緒發泄不好。實際上,在社會轉型期,一定會有各種不同觀點、意見、情緒等同時存在。人們在網絡上爭辯,很容易發現其中有各種不同年代人的觀點。這些不同的觀點,必然會出現價值觀沖突,在這樣的背景下,口水戰不可避免。我們正是要通過對各種現象的爭吵、辯論等,讓不同價值觀的人最終達到共同的平臺,形成共同的認識。也就是說,只有經過不一致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一致。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讓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能完成觀念的磨合,推動新共識的形成。
北京晨報:有不少人因為不耐口水戰而退出微博,您怎么看?
周小普:其實我覺得不是因為不滿口水戰而放棄,相反是因為不能很好地表達,才對討論失去了信心,網絡上有不少人在討論時有打壓別人意見的傾向,接受不了不同意見,一旦意見相左就會惡語相向,這才是值得思考和反省的問題。
只有人才能幫助人
北京晨報:每一次新媒體出現,都會引發熱潮,但很快又會消退,究竟如何實現人們的期望?
周小普:其實并不復雜,也特別簡單,就是繼續完善和深化改革。人們之所以總是對新媒體寄予厚望,還是因為轉型時代對意見表達、社會溝通的期待,是希望尋找一個發聲的渠道。但是這個渠道的建立,并非僅僅是工具和技術的問題。而在過去我們對工具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但實際上只有人才能幫助人,只有制度的更加完善才能保護人們表達的權利。所以問題不在工具,不在技術,在于人。
北京晨報: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周小普:打個比方,表達如水,它需要暢通的河道,只要河道暢通,所有的意見、情緒自然如水東流、百川歸海。在當下社會轉型時代,大眾媒介也需要現代化,實現它自有的功能。
人們不要人為地制造堰塞湖,如覺得口水戰不好、情緒發泄負面等,就建造起一座座大壩來堵塞,反而使得情緒更加泛濫,不同意見無法討論和磨合,自然也無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像失去了河道的水流一樣,反而會造成災難。
所以拆掉大大小小的水壩,打通堰塞湖,水流自然匯成一條條大江大河,直奔大海,會更加快速地完成價值觀的接納與認同。
下一個新潮流會是什么?
北京晨報:BBS、博客已經退熱,現在微博也開始退熱,下一個新的工具會是什么?
周小普:新工具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源于傳播、溝通的需要。在今天,不論是技術還是需求大概都進入了一個平臺期。現在最新一輪的技術熱點,應該是手機網絡,人們可以隨時帶在身邊、隨時上網,一部手機,可以實現社交、處理信息、娛樂休閑等等大部分媒介功能,從需要來講,應該比較全面了。
北京晨報:手機網絡興起已經不短時間了,似乎沒有博客、微博等等工具出現時的熱潮?
周小普:手機網絡未來的發展,我覺得可能音頻、視頻等流媒體的空間會大一點,流媒體在時效性和伴隨性上有非常強的優勢,一個人走在路上不可能總是盯著屏幕,但他可以收聽。現在的手機網絡在這方面功能還不夠強,可能也正是它還沒有受到人們特別重視的原因吧。
北京晨報:除了手機網絡之外,還有沒有什么其他新的東西?
周小普:我覺得現有資源的網絡化也應該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比如說圖書館。在美國已經率先實現了圖書館網絡化,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免費借閱或是購買電子圖書。而我們的圖書館則還停留在過去的狀態中。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