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如何減少中美間的文化誤讀與偏見? 跨越太平洋 互道一聲好
中國俠客在中美兩國電影中的形象。人民圖片
9月6日至8日,在中國文化部和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的組織下,兩國50余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匯聚第三屆中美文化論壇。作為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框架下文化領域的重要項目,本屆文化論壇以“文化的語境:地域·人類·歷史”為主題展開跨文化雙邊對話。
中美學者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凝聚共識:從文化角度來看,中美并非先天敵對,是基于歷史、政治等原因造成的誤讀與偏見,阻礙了雙方更準確地解讀對方。站在著眼未來的高度,對彼此的差異抱以欣賞的態度,構建“和而不同”的多樣文化圖景,正成為既符合中美文化精神也有利于全世界的明智之選。
“你好!”高大黝黑的印第安裔學者斯科特·曼寧·史蒂文斯一站上演講臺,就迫不及待地跟所有人打招呼,一種特別的光彩洋溢在臉上。他充滿自豪地說:“我要告訴媽媽,我是第一個用印第安語在這片東方土地上說‘你好’的人。”
時針撥向1784年夏,第一艘抵達中國的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吭趶V州黃埔港,來自新大陸的人們對這個古老大陸的問候,亦是始自一句“你好”。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雙邊關系的中美,彼此早已不再陌生。全球化時代簇擁著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比以往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然而,由于政治、經濟、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兩國之間仍然存在眾多的“陌生”與“誤讀”,在某些懸而未決的領域甚至時有“劍拔弩張”的氣氛。
今天,我們需要重拾勇氣,擱置那些舊識和爭議,重新去認識和了解一個異于自己的文化體,微笑著互道一聲“你好”!
熟悉的陌生人
文化偏見遮蔽真實的中國
《紅高粱》、《霸王別姬》等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作品,曾在20世紀末屢屢贏得世界影壇的垂青。然而中西方對于電影的解讀,卻是大相徑庭。了解當代中國的觀眾,從這些影片讀出了厚重的文化反思和人文情懷。而對一些抱有“概念化中國”觀念的觀眾來說,電影似乎印證了他們對于神秘、蒙昧東方的想象。電影,不過是不同文化間存在偏見與誤讀的一個“剪影”。
從沙漠駝隊到網絡時代,“誤讀”幾乎成為人類文化交流中難以回避的現象。有意識、無意識的“誤讀”,讓不同的文化體在彼此眼中成為“熟悉的陌生人”,中美之間也不例外。在信息技術“照亮”全球的今天,“誤讀”的慣性也并未消失。
“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出現的面貌,常常被弱化甚至簡約化為一種政治符號的圖像。”在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看來,了解不充分、認識有盲點,以及由文化中心主義導致的文化偏見,讓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視野里,成為一種被遮蔽的存在。
此外,中西方的歷史落差也成為“文化誤讀”的推手。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賈磊磊分析說:“歐洲人初識中國的馬可·波羅時代,正是中國人走向強盛之時;而美國人初識中國,恰恰是中國走向衰敗的晚清時代,這種落差造成中美兩國在許多領域理解的差異?!?/p>
文化交流中的磨損和折扣,不僅發生在漂洋過海的中國文化身上。一則小小“便條”的經歷,也是例證。1983年,美國詩人威廉姆的短詩《便條》,第一次由中國學者引入國內,就遭遇了“閱讀的障礙”?!拔页粤朔旁诒淅锏拿纷?它們大概是你留作早餐吃的/原諒我/它們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涼”。這是詩歌嗎?對于冰箱、公寓、便條等概念尚未在中國人日常生活普及的年代,因為缺乏了解詩歌產生的語境而質疑其合理性,便成為中國人非常自然的文化反應。
全球化時代,我們能否減少這種文化誤讀和偏見?平心靜氣、客觀踏實地認識對方,也許是最重要的一步。然而,令中國學者擔憂的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失衡與逆差,大大減弱了中國聲音的抵達。“一般的中國大學生,大概沒有人會不知道美國作家惠特曼、歐·亨利、賽珍珠、海明威。但詢問美國大學生,他們中幾乎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聽說過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边@讓知名作家余秋雨非常感慨。
據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發布的年度報告,2010—2011年中國留學美國的人數超過15萬,同期,美國赴中國留學人數不足2萬。就拿第三屆中美文化論壇來說,出席的中國學者幾乎人人都可以用英語演講,絕大多數都有留美經歷,而美國學者卻很少有人能用漢語交流?!叭绻绹娨蚕裰袊娨粯?,更加積極地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狀況、文化語境和文化傳統,那么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可能會更加順利地開展,誤讀和誤解也會相應大大減少?!北本┐髮W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說。
告別“非黑即白”
差異是彼此欣賞的基礎
面對萬紫千紅的世界,知名捷克攝影家丹尼爾·博利格鐘愛用黑白相片表達他對世界的認識——黑白攝影的藝術感不在于把黑和白分開,而恰恰是黑白中間的無限灰色。在中國古老的典籍《易經》里,黑與白同樣蘊藏著智慧的力量——陰和陽,不是善與惡、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構成彼此存在的前提和條件。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總是習慣于遵從某種文化的定式。“我們常常認為美國人就是怎樣的,中國人就是怎樣的,或者縮小一點,男人是怎樣的,女人又是怎樣的。這種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造成的二元判斷,非常容易被用來判斷文化問題。”賈磊磊反思。其實,不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是非常復雜的群體。
南京大學“中國與美國研究中心”美方合作主任詹森·帕滕特根據自己在中國工作20年的感受得出了同樣的認識:“剛到中國時,我發現我的所見與在美國學到有關中國的東西,有著很大差別。美國是一個高度差異化的社會,中國也是一個高度差異化的社會,所以要做一概而論的結論,是非常危險的?!?/p>
如今,再用“非黑即白”的思維來框定多彩多元的世界文化也的確危險。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于上世紀提出“文明沖突論”,其中“世界沖突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差異”的觀點一直飽受爭議?!?00年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研究了中國‘4000年的歷史’和長達30年的調研后,在其晚年完成的《中國札記》里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結論:中國人真的沒有要擴張國界、企圖侵略遠方的野心”,余秋雨表示在今天重提利瑪竇,在于破除定式和想象所帶來的對于中國的誤讀。他認為,在今天和未來可能發生沖突的不是文明與文明之間,而是文明與野蠻之間。
對于未來,最佳的方案也許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黃平所期待的,中美之間告別“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式,正視差異,摒棄誤解:“不管你的歷史多么悠久,也不管你的文化多么優越,我們放下架子,以最平常的心來探討,一同跨越我們現有的文化的屏障、束縛、邊界。”
走向“和而不同”
中美兩艘巨輪對全世界都重要
在今天,一個中國人的早餐可能是油條豆漿,也可能是面包牛奶。一個外國人可能身穿T恤牛仔褲,也可能腳蹬一雙老北京布鞋。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融,完全不會令你感到難以接受。知識與思想的交融,又何嘗不是如此。
縱觀中美文化各自形成的歷史,無不表明這是一部文化融合史。美國學者認為,從歷史角度看,西方文化的基礎正是多樣性文化的集合,他們來自于國際之間的商品、服務和思想的交換。西方文化從希臘獲得了哲學的遺產,從中東獲得了宗教的思想,從中國和阿拉伯得到了科學的基礎,西方的核心人口和語言來自歐洲?!爸袊幕?,實際上也是多樣性文化的集合。中國從印度得到了佛教傳統,從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吸取了音樂、舞蹈與雕塑等各種藝術涵養,自己又創造了儒家、道家和兵家等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想”,南京大學教授蔡佳禾說。
在學者詹森·帕滕特看來,中國人和美國人有很多共性,兩種文化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排斥的?!拔覀儽硎龅氖峭活愊敕?,只不過有中國表述和美國表述之別。我們有共同的人性,同樣的人體,同樣的感覺。它們塑造了我們共同的利益?!?/p>
這種“共同性”,將中美兩國的文化心理密切地勾連在一起。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中有這樣的詩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青草?!敝袊灿型瑯拥拿裕阂环剿琉B一方人。美國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游歷中國之后,曾寫作組詩《讀白居易抒懷》獻給中國詩人白居易。跨越1000多年的時空和太平洋的阻隔,艾倫視白居易為知音,在白居易的詩中,他找到詩人間的共鳴。
這就如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所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東西方國家民族的不同人群,彼此的心理結構和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文化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競爭關系,美國性不是最好的,中國性也不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合在一起,把自己當做一個‘人類’來看待,這樣才能避免一種害怕失去的恐慌。”美國國會圖書館民俗中心榮譽主任瑪格利特·博格爾說。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就像并列行駛的兩艘巨輪。能否安全行駛、行駛方向何在,已經不再是中美兩國的家事。人們越來越期盼和平共榮的世界格局,文化是滋潤人心、化解矛盾的最好媒介,構建“和而不同”的文化圖景也有望成為中美兩國的共識。
(編輯:偉偉)
· | 《桃花扇》歪曲楊龍友 汪笑儂鳴不平 |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