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劇的光榮與夢想
卡通舞臺劇《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劇照 北京丑小鴨卡通藝術團
8月26日,歷時43天的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華彩落幕,36臺優秀劇目輪番上演,輻射全國184場演出場場爆滿,12萬人次觀眾意猶未盡。其間,戲劇節同步開展了學術交流研討會、專家講座、公益演出、兒童戲劇夏令營、兒童戲劇工作坊、兒童戲劇主題公園、演員見面會等13項豐富多彩的兒童戲劇交流活動,為孩子們送去快樂暑假,為中外兒童戲劇團體和戲劇工作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平臺,也為黨的十八大獻上了一份厚禮。同時,作為戲劇節的重要成果,中國兒童戲劇節組委會聯合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就兒童戲劇的創作發展和兒童戲劇人的使命共同發出了倡議書,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中國兒童戲劇人的思考、責任與擔當。 ——編 者
寫兒童劇就要尊重兒童
——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研討會綜述
“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的上帝?!?/p>
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研討會現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藝術創作部主任陳傳敏的一席話,道破了兒童劇發展的關鍵,說出了兒童戲劇人的心聲。的確,為了上帝——我們的孩子,戲劇人在思考,戲劇節在引導戲劇人思考。
8月26日,作為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理事、來自全國各地的兒童戲劇院團負責人,以及兒童戲劇專家群英聚首,把脈中國兒童戲劇事業的發展。其中,如何提升兒童戲劇作品的思想品質和藝術品質成為研討會的焦點。
一味考慮市場就會禁錮自己的手腳
“我曾經看過一個私人的劇團,可能是買了一個動畫片的舞臺版權,演了3場,場場爆滿,甚至又加演了多場,戲的內容卻只有20分鐘左右,剩下將近40分鐘全部是做游戲。兒童劇就應該這樣去發展嗎?但是它有市場。很諷刺的是,他們那個劇場就在我們的樓下,而樓上是我們開拓的一個200多個座位的親子劇場,我們的演出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樣式都高出他們很多倍,而且是特別棒的一級演員表演,但我們的劇場里只坐了30多個孩子,當時我就想哭,我沒有辦法?!闭劶皟和瘎〉乃囆g品質問題,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冷佳華激動地說。
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會讓兒童劇遭遇什么,成了市場經濟背后巨大的隱憂。以過于依賴互動性和肆無忌憚的偶型劇為例,冷佳華直言了自己的困惑與擔憂。因為互動環節孩子喜歡,家長高興,迎合這種需求,許多兒童劇創作陷入一種模式,即演著演著就開始互動,無論好不好看,反正孩子們樂了,“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看戲只是玩了,高興了,但孩子究竟得到了什么?”而對于偶型劇,冷佳華則認為它一定程度上是對兒童戲劇的極大扼殺?!耙驗橐坏╀浺粢环攀裁慈硕伎梢匝?,兒童劇演員表演的感染力等來自兒童劇真正的舞臺魅力與孩子漸行漸遠?!痹谒磥?,過于考慮市場禁錮了創作的思路,捆住了創作的手腳,這是兒童劇面臨的最大難題。
陳傳敏則指出,獲獎需求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是目前兒童戲劇創作中一個非常尖銳的矛盾。一些現實主義題材能夠揭示當今社會重大問題的作品,創作者心里很清楚,它沒有市場,家長也不太愿意給自己的孩子買票看這樣的戲,不可能指望它賣票,這樣的作品的創作往往就是滿足獲獎的需求,但不搞這樣的作品就通常獲不了大獎。
跟上時代發展,不要被孩子們嘲笑為“弱智”
“今天互聯網時代的孩子,和我們當初玩彈球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30年前我們給孩子們講《海的女兒》《白雪公主》,30年之后我們還在講,不是說這些故事不好,而是我們應該怎么講給今天的孩子,是30年前的方式還是30年后的方式?”陳傳敏直言,兒童戲劇界整體保守與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是一個關鍵矛盾。上世紀80年代初的兒童劇可能讓人耳目一新,但30年后,這樣的兒童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今天孩子的審美需求,然而在他看來如今很多兒童劇的作品與30年前相比,卻沒有多大的變化。
“智商”似乎成了關乎兒童劇創作的一個關鍵詞,在研討會上,許多兒童劇創作者都透露,他們的創作常常被自己的孩子嘲笑“弱智”。
正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在戲劇節期間的講座中談到的,以玩電腦與手機為例,如今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成為“菜鳥”,孩子玩得遠比大人地道。“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至少15年,這種變化在中國歷史上或者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孩子突然變得比大人復雜了,知道的事情普遍多一些,掌握的技能比大人強。你覺得自己特別懂兒童,可能兒童卻覺得你特別弱智?!?/p>
基于這樣的現實,陳傳敏直言不諱:“不是任何一個人就可以做兒童劇編劇的,無論是你給他們講安徒生還是格林,你都必須建立在我比孩子更高一點的智商去給孩子講這個故事。”
在為了兒童劇創作曾經在一個小學里生活了一年零兩個月的著名兒童戲劇表演藝術家、評論家程式如看來,現在兒童戲劇的舞臺上最缺的是反映當代生活中的少年兒童成長的戲。而創作的根本是要想辦法了解今天的孩子?!皟和瘧騽〉耐袀?,無論你是導演、編劇、演員,甚至是領導,能不能走到這個世紀的少年兒童中間去,哪怕參加少先隊宣誓,哪怕只是參加幾次他們的活動,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會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啟示。”
劇本荒,歸根結底是劇本盲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佟春光表示,盡管戲劇節展演呈現出了各種題材和形式的兒童劇,但是目前兒童劇創作仍是各個院團存在的瓶頸,劇本創作的匱乏是其中的大問題。劇本是一劇之本,是劇目這棵參天大樹的根。
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副院長、著名兒童戲劇評論家李慶成眼中卻并非如此。他將1982年稱為“兒童戲劇年”,而將30年后的今年稱作兒童戲劇的“豐收年”。“前幾年我們總是說劇本荒,其實歸根結底是劇本盲。為什么出現這個問題,我想是好劇本放在你面前你看不出好來,是你不去找?!彼€表示,當下越來越多的成人劇作家愿意寫兒童劇,這是好事,但有一個問題,不是能寫成人劇就能寫兒童劇,就算是大作家,也未必能寫好兒童劇,必須尊重兒童,不能硬塞給兒童。
西安兒童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科長、編劇宣亦斌對當下兒童劇創作題材的單一和匱乏不無擔憂,“前段時間我看了兩個舞臺劇,都是在母子問題上做文章,拿這個做煽情點,難道除了母子就沒有別的了嗎?沒有父子和小朋友之間的情感可以表現嗎?另外就是互動,多少年前就在互動,難道除了這個就沒有別的了嗎?”
程式如則指出,一個劇院最關鍵的是要出劇目,劇目不在于新,而在于好。“你說梅蘭芳他們一輩子演了多少出戲?最出名的也就五六出。”程式如坦言,當下兒童戲劇的發展和成績讓她激動,但最讓她揪心的是缺乏關注現實生活的創作。“我們不一定都要宏大敘事,因為很多孩子還不一定看得懂岳飛,但是他看得懂這是一只好兔子還是一只壞狼,所以我們可選擇的題材非常多,我們的自由度比很多著名的話劇院、歌劇院要寬廣,但是我們演什么,怎么演?一根針在舞臺上怎么表現都要嚴格注意,因為舞臺上那根針有時候會在現實中扎傷孩子?!?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