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在藝術中發現未來
他們是如何與此在的世界發生關系的?又是如何投射在他們的藝術中的?
2012年8月8日至9月6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主辦的首屆CAFAM未來展舉行。這一展覽意在對當今青年藝術生態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當下及下一階段華人藝術的發展趨勢,鼓勵青年人的藝術語言探索與新方式推進。重點考察新一代藝術家在今天的全球語境、文化格局、生產方式之下,屬于這一代人特有的藝術方式。
展覽首先邀請國內外80位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負責人作為“中國青年藝術”的“田野”發現者,提名近300位35歲以下的藝術家,并給出提名理由。再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策展委員會對提名人選及其代表作品以及當下的創作問題和可能影響未來的現象進行考察、梳理、分析、研討。最終遴選出95位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作為案例展出。從中歸納出“蔓生長、自媒體、微抵抗、宅空間、淺生活、未知數”六種視覺修辭,構成展覽框架。
蔓生長 ┃ 無中心、無邊界、自由呈現、非主題敘事
這一代人的成長經驗和記憶伴隨著中國社會轉型。比之于父輩,他們是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長大、在經濟環境與價值觀不確定的社會生活中體驗人生的,他們面對的機遇與選擇遠遠比計劃經濟、政治思潮裹挾中的父輩要復雜。在創作中則表現為對國家命運的直接關注、對環境支配的無能為力。當他們有機會在普遍的、碎片化的個體命運中展開自身選擇時,作品反映出多樣化實現自我認同、自我放逐的方式。
二子(鉑金印相) 塔可
微抵抗 ┃ 沉默、不沖突、無視、隱喻、搞笑、反諷
新崛起的社會文化形態正在形成新的規范和秩序,并將其建立在市場化的基礎上,個體生命的歷史和存在被“物”流通和消費,“物”成為個體生存經驗感知的渠道。這一代人從父輩的社會敘事過渡到營造自我話語空間,通過個性化語言表達自我的認知和判斷,無所謂地對主流予以無視或消解,在作品中追求創作和行為本身的自律,體現著含蓄的批判性以及不配合心態,試圖以此尋求個體價值的自我認可。
目露兇光(亞麻布、丙烯) 陳飛
淺生活 ┃ 注重感官性、瞬間感、平面化、趣味性、戲仿
當今社會,一切變化都是急速而撲朔迷離的,在一個不斷轉型的時代,事物是復雜的,邊緣是模糊的,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在每天生活的無窮變化中界定自我,巨大的不確定性造就了他們漂浮的缺乏節制的游離狀態,轉化為藝術則呈現出自我抑制與自我放任的雙重傾向,在調侃的姿態下解構與建構自我的生活狀態與行為意識。他們希望在不確定中張望到不確定的方式,而并非看重藝術與作品本身的確定意義。
迷之三十一(布面油彩) 王圣
宅空間 ┃ 個性、自由、幻想、獨立世界
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構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呈現多元價值取向,最能讓他們安然的或許是“宅”的狀態。青春與揮霍的關系向來密切,青春想象與消費主義的雙重力量構成他們的主要內心沖突,陽光的、自我的、理想的、憂傷的、放任的、出軌的、穿越的青春體驗是作品的主要題材和內容,他們大多遵從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節模式,充滿夸張的心事囈語和不知從何而來的迷茫,有時不動聲色,有時驚心動魄。
關鍵影格11(鐳射相紙、日本進口抗UV膜鋁框) 陳怡潔
自媒體 ┃ 超現實、參與感、虛擬真實性、心理癥候迸發
在人人都擁有自己的媒體平臺的今天,人們在虛擬空間中享受著隨心所欲的實在感與釋放感,在網絡世界與各類異質群體互動,參與乃至左右事件的傳播、演變并影響著他人的生活,這個虛擬世界常與現實混淆,使生活與思維更加片斷化、私人化以及去私人化。海量信息對意識的綁架令存在個體并不能從中獲得真正的解放與獨立性,反而增加了不安和困窘,造成了自我認同的焦慮和迷失感。
看另一片海(紙上鉛筆) 何倩彤
未知數 ┃ 不確定、難以言說、混雜、在概念之間
是怎樣的社會狀態誘發了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創作觀念和審美趣味?一個淤積了欲望、活力,什么奇跡都可能發生、極具實驗性的社會機制是激發藝術創造力的空間,一些作品有某種未知數式的、難以歸類的、在藝術方法上有所開拓的品質,在這陌生表層的背后或許隱藏著深層的時代信息,它是未來的不確定,但又具體地存在于今天,創造未知領域,正是這個時代的魅力所在。
諾曼底(紙本水墨) 朱璽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