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平均一年看不到5本書 讀書人越來越少
昨日上海書展拉開帷幕,上海書展開幕后的第一個論壇題為《談通識教育的無用之用》,主持人在介紹過主講嘉賓之后,是這樣開場的:“據報道,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不過上海還好一些,上海還要高一些,每年是8本書。 ”
雖然主持人沒有說明數據出處,但無疑這一串數字是令人驚心的。中國人現在還看書嗎?又在看些什么書呢?
現象:書越來越多 讀的人越來越少
昨日,上海的最高氣溫高達36攝氏度,即便是早上也悶熱得叫人透不過氣,不過不到早9時,許多愛書之人便已經排著隊等候著進入上海展覽中心,來看看這一年的書展有些什么新書,來看看平素里只能在書本中了解、感受的作家、學者。
從上海書展的第一日情況看,活動參與度挺高。上至八十歲老者下到八歲孩童,都以各自的姿態行走于上海展覽中心,一雙雙手捧著、翻閱著嶄新得書邊頗為犀利的書籍。
中國有人在看書,這是無疑的。泱泱中華,自古便以讀書為尚,再往近里說,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掀起過一波讀書的狂潮,全民對于閱讀都深處于一種饑渴之中,無論是學者、是工人,讀書都是最為時尚的閑事。
但現今生活的內容變得更加豐盈,娛樂的方式也層出不窮,如果只談閱讀的娛樂性,愉悅的閱讀也只能成為眾多“之一”。莫言也說:“現在的選擇太多了,書越來越多,但書讀得卻越來越少。 ”王安憶也有相似的看法。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的研究,即第九次全國人民閱讀調查,2011年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公民人均閱讀圖書、報紙和期刊分別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
每年不到4本半的書,實在不能算上一個驕傲的數字,不過實際上,在2010年,人均閱讀圖書量為4.25本,比較來看還算有所增長。
亮點:孩子們呈現新閱讀趨勢
在上海書展上,有近500家出版社參與其中,而書展上展出、出售的書籍逾15萬種。隨著圖書市場的發展,現如今可看到的、可選擇的書多了,不過這些分門別類的書籍受熱捧的程度不同,從上海書展首日看,教學輔導書、青春文學、少兒讀物炙手可熱。
書展上有一個展臺吸引不少讀者,銀發的爺爺跟黃毛的小子并坐在一排,都低著頭仔細翻看閱讀,這樣的畫面也算得一景。這個展臺上展出的是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連環畫系列,有《西漢演義故事》、《紅樓夢》、《三國故事》等等。這些連環畫開本很小,很像小時候夜市地攤上常見的小人書。
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人氣也很旺,展架之間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選擇外語學習材料和工具書。
中學生模樣的孩子往往三五成群地搭伴來書展,而他們更多是喜歡青春讀物或是漫畫繪本。在一份由開卷數據統計的國內圖書銷售榜上按照虛構、非虛構和少兒三大類分類,統計了今年1月至6月期間的圖書銷售情況。
其中虛構類中排名第一的是郭敬明的《小時代3.0》,其次分別是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韓寒的《光明與磊落》、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8)(下))、《盜墓筆記(8)(上)》、笛安的《南音(上)》、《南音(下)》、黃曉陽的《陽謀高手》、姜戎的《狼圖騰》。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虛構類的第十一至第二十名中,郭敬明的小說占了6本。
在非虛構類中,排名第一的是史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蒂夫·喬布斯傳(簡體中文版)》,其次分別是韓寒的《青春》、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于丹的《于丹趣品人生》、《朱镕基講話實錄(第1卷)》、《朱镕基講話實錄(第4卷)》、《朱镕基講話實錄 (第3卷)》、《朱镕基講話實錄(第2卷)》、宋鴻兵的《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孟非的《隨遇而安》。
不難看出,青春文學讀物還是暢銷的主戰場。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賣得最好的還是青春文學類的讀物,經典文學或者說嚴肅文學的書從發行量上就不會有那么大。像是郭敬明的《小時代》首印100萬冊,而一本嚴肅文學類書籍,可能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書,首印也就十萬,像是古籍類就不敢多印,有的古籍剛邁入市場也就印個幾千本。 ”
原因:數字閱讀正在沖擊紙質閱讀量
相比于傳統紙質書閱讀量的慢速增長,電子書的增幅要得多,在2010年,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公民人均閱讀電子書為0.73本,但在2011年人均閱讀電子書1.42本。從數量上看,紙質書閱讀只有小幅增加,而電子書的閱讀量幾近翻了一番。
數字閱讀正在進入全媒體出版時代,而在本次書展上,還專門設有數字出版館。觸摸式大屏幕,吸引了不少過往讀者。近年來,隨著數字閱讀的興起,其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
在地鐵里,在公交上,甚至在無事可做的少許空當,時下的年輕人都會拿出手機看看小說。知名學者陳思和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有一次無意當中跟我親戚的小孩在一起,他每天拿著手機不知道干嘛,我一直以為他在玩游戲,有一次聚會的時候他還在玩手機,我忍無可忍,我說小孩子太沒禮貌了,他說我在讀小說,這句話把我嚇了一跳,我說你也會讀小說啊。他從網上下載下來的小說,是后來被張藝謀拍成電影的《山楂樹之戀》。 ”
即便是方式上發生了變化,傳統紙質閱讀方式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但只要是閱讀,便總歸是好的。陳思和說:“現在的孩子閱讀方式改變了,他們拿了手機也在閱讀,我們更廣泛的說上網也在閱讀,至于閱讀什么我們可以討論,但是閱讀本身作為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不會喪失的。當我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對閱讀是充滿了信心。我覺得只是我們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 ”
(編輯:曉婧)